外国电影理论发展轨迹浅析

时间:2022-09-03 08:46:10

外国电影理论发展轨迹浅析

[摘要] 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了解电影创作的状况。目前,电影理论发展的科学化倾向和综合化倾向仍然是当前电影理论发展的两大趋势。这两种倾向不一定如经典时期的理论那样,能够直接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但是却往往能作为一种思潮影响电影创作。

[关键词] 外国电影理论 电影研究 发展轨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6

电影诞生至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和商业力量。与此同时,电影理论也与其他文艺理论类似,逐渐成为一种纯理论。

梳理电影理论发展的脉络,可以找到如下轨迹:

1、电影的研究者并非专业的电影理论家,他们对电影的研究只是将电影作为自身研究领域的一个案例。这种情况在电影发展的早期更加常见。

明斯特伯格是出色的心理学家,他将电影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标本,以心理作为出发点,从接受的最基础层面“认知”入手,沿着“心理”这一线索,由小到大,通过电影与戏剧的比较,揭示出电影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可能性。

而俄国形式主义电影理论实际上是著名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们将他们的文学研究的见解运用到电影上来的附生物而已。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寻使语言变为艺术品的东西,那么对于形式主义理论家而言,电影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寻使影像能够变为艺术品的东西。埃亨鲍姆从其他艺术中总结出能够使一种形式成为一门艺术的两个特性,即他所谓的“不可理喻”和“语言”,“不可理喻”性和“语言”二律背反。“不可理喻”性对应着内在冲动、个人化、主观化倾向;而语言(艺术的形式手段)的基本功能是“沟通”,必须要他人能够理解。所以在用一种他人能够理解的形式(约定俗成性)去传达个人化的意义,这正是任何艺术存在的矛盾,而电影也正因为这两个因素的存在,而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当然,埃亨鲍姆论述的重心还是放在电影的具体构成上,他分析了电影的基本构成,即画面与画面组接,并且在与文学理论的类比中,划分出诸如“电影语句”、“电影复合句”这样的概念。

另一位跨领域研究却更加有名的研究者是爱因汉姆。同样是心理学家,爱因汉姆比明斯特伯格更关注电影的物理性。明斯特伯格也看到了电影在物理本性上的特点,比如深度感和运动感,但是爱因汉姆却是较为系统的考察了电影手段的各个基本元素与视觉实态的差别,说明正是这些差别使电影成为一门艺术。

2、在电影发展早期更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各种研究论文只是零散地看到了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

时至今日,电影不同于各种古典艺术的商业特性早已得到公认,而商业性的基础就是大众性。在早期的电影理论中,巴拉兹•贝拉是一位相当清醒的意识到电影的大众性的理论家。尽管他是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上说明电影艺术的群众性:群体大范围观看以及最重要的因素――身体语言。他坚定的相信这些特点使电影有可能成为全世界人民互相增进了解的手段,进而使各国人民有可能“由于某一共同的事业而团结起来”。

然而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的在早期研究论文中的零散出现更常见的是,早期研究者们通常将电影与戏剧和文学进行比较,从而试图指出电影具有完全独立的艺术特性,因而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包括前面提及的明斯特伯格等人在内的大多数理论家,都在研究文章中或多或少的把戏剧或者文学(更多的是戏剧)作为提炼电影的独特性的参照物。而法国先锋派电影思潮则是这方面的典型。法国先锋派电影思潮的种种实践虽然具有极强的实验性,然而正因为偏激,其电影理论文章却在“深刻的片面”中探寻出了电影可供利用的种种独特形式,比如“光”、“画面”、“画面节奏”……

3、经典时期的理论虽然比较零散,但是理论家们却一直在进行着系统化的努力。

前面提到的爱因汉姆是系统的分析了电影的物理特性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电影与生活和现实拉开了距离,因而可以成为一门艺术。

爱森斯坦和巴赞是系统化努力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同时也成为经典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电影理论的体系,并且影响深远。

作为经典时期影响深远的两大家,他们二人的理论体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学基点的支撑。

爱森斯坦旁征博引的试图证明电影应该“用富有最大简洁性的视觉叙事来表现抽象概念”,并且“意义”要从影像的“碰撞”中产生。而巴赞却先去追溯人类发明电影的心理机制,然后从他定义的“木乃伊情结”上展开说明电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从而顺理成章的推导出他所推崇的“深焦距”、“长镜头”的电影手段。

4、科学化的努力贯穿电影理论发展的始终。

众所周知,文学和艺术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一些模式,但是却无法做到精确量化。然而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类似,电影理论的发展也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出现科学化研究的趋势。这一特点不仅在经典时期出现,在当代仍然延续了下去。

从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到当代的符号学、叙事学,甚至意识形态电影理论,研究者们都以一种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电影”这一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他们试图对电影作品及其构成做精确划分和模型分析,试图以一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电影。

对于电影这种人类的精神层面的现象,要用科学方法做出精确归类是徒劳的,但是科学化的努力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毕竟电影是一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其他古典艺术相比,它具有极强的技术性。此外,有很多电影作品,尤其是类型电影,的确是存在一些可供分析的模式的。

5、在电影的艺术地位确立后,理论成为纯理论,哲学、社会学理论进入了电影理论。

这一点与文艺理论的发展也是类似的。当纯粹的可以直接指导创作实践的电影理论成熟之后,理论的发展就进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这时,理论家们不得不借助哲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开辟电影研究的新的角度。所以,我们会看到符号学电影研究、女权主义电影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电影研究、后殖民主义电影研究。虽然早期的电影研究也借助了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但是早期的电影理论家是“兼职”的,他们本来是其他学科的学者,电影只是他们本学科研究中的附属物。而当代的各种综合性的电影研究却是“全职”的电影研究者有意的借用他学科的理论来拓展本学科的研究。

目前,电影理论发展的科学化倾向和综合化倾向仍然是当前电影理论发展的两大趋势。这两种倾向不一定如经典时期的理论那样,能够直接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但是却往往能作为一种思潮影响电影创作。

参考文献

1、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

刘畅,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上一篇:动画片《龙猫》镜头语言分析 下一篇:光与影的捕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