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捕捉者

时间:2022-08-17 05:07:39

【前言】光与影的捕捉者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是他的写实能力,也不是丰富的故事情节,而在于他的色彩对情感的抒发。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花苞挺出水面。莫奈在池边支起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

[摘要]从印象主义画家克劳德•莫奈到导演雅克•贝汉,在艺术创作上他们致力于对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捕捉和表达大自然的灵魂上,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语境里,表达的是对于岁月和命运的深沉感叹――这正是绘画和电影想引导人们重新找回的情感。在充满关爱和与自然界和平相处的主题下,他们开创了现代绘画和生物电影的美丽乐章。

[关键词] 光 影 色彩 情感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04

“我像小鸟鸣啭一样作画”,莫奈这样说。在他看来,发乎自然是真正印象派画家的必备素质,这句话毫无掩饰地表明了某种自发性。

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印象派是19世纪绘画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是现代艺术的起点。莫奈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曾经,光作为自然现象,其唯一的作用是在画面中提供烛照效果,以揭示物象和结构,并不具备自身的特性。但莫奈和他的画家同行却使阴影也有了不同色彩,形体不是被照亮的,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光本身就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表现了我们周围物质世界不断变化的条件,并且传达出本身处于流动中的时间感。莫奈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画面中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的严谨构图和造型的传统主义。

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是他的写实能力,也不是丰富的故事情节,而在于他的色彩对情感的抒发。

睡莲在池塘里盛开,绿叶、花苞挺出水面。莫奈在池边支起画架,以最迅捷的方式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把瞬间的视觉光效定格在画布上:浓荫背景下花叶的姿态,蓝色薄雾中朦胧的花影,色彩绚丽的线条细描,只见色块不见轮廓的狂放写意……所有的睡莲都空灵美丽。

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不同的创作观念造成的,更是艺术家性情的不同造成的。用独具欧洲气质的浪漫之声结合唯美画面,把原属自然科学范畴的鸟类迁徙话题拍摄成了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朽杰作,自然史诗巨作“天•地•人”三部曲之一的《迁徙的鸟》,其影像质量的光泽感与透明度令人倾倒。雅克•贝汉的世界让人想到莫奈,相似的灵魂浮现在他们身上。在这部表现自省,生命的精神独立和灵魂释放的史诗里,雅克•贝汉和他的电影团队,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其他生物身上,在大自然的壮美的灵魂里,观照着人的灵魂。

拍摄纪录片对雅克•贝汉来说始终是一件充满感情的事,你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关爱,他手持摄像机,心存疼爱地用镜头捕捉这个世界。他的纪录片“天•地•人”三部曲的《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里,动植物或自然的风景是主角,而人类的影子只是悄悄的隐匿。三部影片都以人类的视角走进生物们的世界,通过雅克•贝汉精心安排却又符合自然规律的镜头,我们看到了身边这些“朋友”们生活的状态。在影片《迁徙的鸟》的开始,导演运用一句简短的解说词,强调了这是一个关于承诺和爱的故事,温情而略带沧桑的嗓音让我们感觉到他那种对于岁月和命运的深沉感叹。95分钟的影片,所有的旁白、字幕不超过40句,完全靠富有冲击力的精致画面和优美配乐,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到了那千千万万候鸟之中,与它们一起穿过湖泊、原野、城市、雪山,在壮阔的天地间共同体验飞翔的快乐、艰苦和伟大。人与鸟儿如此接近,甚至可以听到它们翅膀切割空气的声音。虽然大部分地表已被人类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在天空中,鸟儿仍然是主角,无论雪鹅、野鸭还是云雀,都自有其尊严。当天鹅在枪声响过之后跌落,当一群鸟儿陷在石油泄露造成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时,每一个观众都会油然而生惋惜与不安。这正是电影想引导我们重新找回的情感――“对我而言,美好的情感是惟一重要的东西。”――雅克•贝汉说,“我们需要与自然界的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雅克•贝汉带着观众“生活”在飞行的候鸟群中,与它们一同飞越大地和海洋,深入鸟的灵魂,捕捉生存的本能和希望的动力。被世界影坛称为“永恒奇迹”的《迁徙的鸟》完成于2001年。摄制组足迹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动用了世界上17个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甚至还运用了军用飞机和巡逻舰。虽然只是一部纪录片,却耗资4000多万美元,这样的巨资投在纪录片上是很难收回成本的。雅克•贝汉说:“想收回成本,比想像中的还要难。但我是出于兴趣才来拍的,它不是工业化的产品,这是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你觉得人的梦想贵吗?它肯定是很贵的。”

纪录片拍摄的目的是想获取真实,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在法国,雅克•贝汉的《微观世界》以及更早一些的《猴族》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仅是在法国,在美国、中国,包括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些纪录片都拥有大量的观众。因为,语言在这些影片中变得相对次要,画面、音乐变得更为重要,而最重要的则是人们都发现,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其实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一种需要,它让我们感受到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奇迹。

雅克•贝汉自编自导并制片的《微观世界》摄制于1994年,是一部令人颇为惊异和匪夷所思的纪录片。该片直接以电影的手法记录了一片森林里的毛毛虫、蜗牛、螳螂、蜜蜂等小生物的生存状态,生动真实,感人肺腑。两只蜗牛谈恋爱、蚂蚁洗澡、甲虫搬家等片段曾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在放大的视角下,平日被人忽视甚或厌恶的虫虫们或晶莹剔透,或翠绿如玉,或五彩斑斓。耐心梳理触角的甲虫,夜幕下身影绰约如仙子的螳螂;当雨点打翻七星瓢虫栖身的叶片时,令人为它担心;而一只新生的蜻蜓露出水面投入这世界的刹那,也会让人联想起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诞生。此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里、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观众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纤毫毕现,竟成为壮丽的奇观。此片曾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

影片每一个画面都美得不可思议,就连自然界最细微的呢喃声都被十分细致生动地被捕捉下来,在影片中得到真实的再现。通过这些精彩的画面,展示出大自然造物的无穷奥妙。此片画质表现出众,尤其是它的光泽感和透明度。其中如蜘蛛网上的雨滴、彩色树叶映衬下的蜜蜂、蝗虫头上的触须,吮吸露液和吞食蚜虫的瓢虫等画面,都堪称经典。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奇妙效果,让人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空间存在:这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星球般辽阔的世界,茂草变成了森林,小石头变得像高山,小水滴形同大海。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

《微观世界》启发我们试着去理解和尊重另一些生命,哪怕它只是一只蜗牛,或一条毛毛虫。自然之所以充满了生命,是因为自然本身充满了情感。雅克•贝汉的每部电影都是在关注一种情感――人与动物的情感或者动物之间的情感。自然界情感的丰富使得我们在观赏这每一部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和感动。

所谓“自然造万物,各不相同”。三部电影的主人公不同,这种大自然发出的和谐的音符中也充满了鲜明的个性。仙境一般的《喜马拉雅》,人迹罕至,一队雪山行旅风雪凛冽中缓缓行来,藏密梵声如仙乐般在耳边响起……影片内容展现了藏族人独有的崇敬天地、与大自然合作的信仰及生活观,以及人与大自然间循环相生的真谛,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记录真实,获取真实”,这是莫奈的印象派美学原则,也是导演雅克•贝汉从小的梦想。莫奈的印象派掀开了现代艺术史的第一页,而导演雅克•贝汉则与那些和他一样怀着对大自然相同梦想的电影人,一起开创了生物电影的美丽乐章。这些画面让我们和大自然贴得更近,让我们感受到生物的灵魂。莫奈、雅克•贝汉和他的电影团队,无疑是一群热爱生命的人,他们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一些其他的生物身上,在静观大自然壮美灵魂的语境中,观照着人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英.保罗•史密斯,印象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2]康丁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李(1970―― ),女,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教研室主任。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主要从事美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上一篇:外国电影理论发展轨迹浅析 下一篇:甜点中的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