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3 01:37:28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上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以及美国西马学者对文化工业理论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但良好的条件使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借鉴西方文化工业理论基础上,我国应在文化产业内容上进行创新,如此使我国文化产业朝更好方向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09-02

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是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课题,成为当前学术界不可回避的一个新领域。伴随着西方文化工业理论的不断传入中国,我国文化产业理论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形态。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抱以的悲观倾向和骨子里透露的守旧意识以及贵族化倾向到伯明翰学派对文化工业的乐观姿态再到美国费斯克对文化工业的经济学解释都不断影响着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进程,如何在这些理论中找到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文化理论还必须建立在对西方文化工业理论研究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分析综合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寻求我国文化工业的发展出路所在。此外,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对民族文化的发扬以及对文化安全的维护。因此,“破”旧之外重在“立”新,文化产业要在未来得到良好健康发展也必须以人文情怀为支撑,以天下己任为使命感,否则就只能沦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他国文化殖民的跳板,全球文化霸权下的附庸。

首先,简要梳理西方文化工业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工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4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首先提出来的,并被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加以详尽的阐述,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的系列理论。文化工业的复制、机械化生产以及商品化交易都成为作为贵族保守精英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强烈谴责的对象。阿多诺彻底表现出一种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的否定态度,认为文化工业没有为大众提供对现实真实性认识的契机,仍然延续一种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操控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这种欺骗在于仅仅提供娱乐消遣的方式来迷惑大众,使大众丧失个性思考与批判的空间。本雅明虽然指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无可比拟的水平,但同样看到文化工业带来的文艺作品韵味的消失,马尔库塞更是以浪漫主义美学的主张指出艺术和审美的自由无功利在文化工业领域下当然无存。但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并没有完全否定,“选择‘文化工业’这个术语,其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不是那种自发地从大众那里生发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当代流行文化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①但“破”容易“立”难,更何况文化工业的深入发展不仅没有衰微而且还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创造出“好莱坞奇迹”的神话,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批判也必然随着时代的迁移发生新的转机和突破,于是英国伯明翰学派以及美国如詹姆森和费斯克诸多学者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贡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伯明翰学派着力探讨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符号生产机制与原则。斯图亚特·霍尔发现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参与了意义的选择和重构过程,因此文化工业的发展有着乐观的前景,并报以积极心态。美国詹姆森认为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作为其必然存在的文化样式,以其特有的经济形式和文化逻辑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大众文化的产业化应该辩证的看待,对其积极面和消极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些理论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变迁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正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受西方文化工业理论成果冲击中成长起来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产业才得到大力发展,而90年代我国大众文化也呈现出异常繁荣的现象,审美文化在如下几方面产生新迹象:经典观念的淡化、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共峙,由纯审美向泛审美进军,引发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消解理性的“仿像”文化兴盛,带来文学创作的“后浪漫倾向”,引发美学领域的新转型和新思考。在这种社会转型期人文精神衰落的背景下,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产业研究也呈现出支持和抨击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这似乎验证了杰姆逊关于文化分期的论述:“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这种情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在第三世界,比如说南美洲,便是三种不同时代并存或交叉的年代。在那里,文化具有不同的发展层次。”②我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伴随着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纵观近十年我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历程,发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界,“Culture Industry”有“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两种译法,各自研究的倾向点也不尽相同。尽管西方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工业”作为一种带有批判色彩的理论术语,但随着伯明翰学派等深入研究使“文化工业”逐渐向中性意味的“文化产业”发展,并成为主流。而中国“‘文化工业’这一名词主要被用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而‘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更多得被用于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研究。当然,这并不是中国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但它比较微妙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产业理论两个研究方向各自的特点:基础理论研究传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一些基本思路,注重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人文思考;应用理论则主要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来具体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之路。”③可见,中国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还是具有相当明显性。而且我国电影技术的科技应用完全照抄美国好莱坞模式,似乎中国电影行业争奇斗艳的胜券就在于对先进技术的熟练应用,这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陷入了一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的怪圈中。实际上,文化产品的内涵应比其形式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尽管在9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坛出现以怪异的形式示人的文学方式,但终究不免是对新文学样式进行探讨研究的一种尝试,真正能站得住脚的依旧是那些以内容的优质取胜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往中国文坛注重“经典”的确立和传承所在,“经典”承载着时代的灵魂,是通过其内容表现出来进而感染大众、影响大众、导引大众。

其次,对于文化产品的内容的传扬,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共同出发点,人文情怀是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对人的关注体现了一种社会历史情怀。因此卢卡奇对于人完整个性充分表达的现实主义情怀正表达了对人的尊重。90年代新崛起的“新现实主义”从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来看不仅仅是还原真实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揭示中国人在新旧交替的体制改革中的命运沉浮,是从社会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来把握社会生活的真实境况。不同于“新写实”追求的一种未经经验直觉加工的的生活之本来面貌,而是要唤起人在面对社会矛盾与个人困境之下的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态度。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在于“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在此秩序中人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此秩序中更好地把捉一个种族群体的共同心理需求;在此秩序中完成对适合群体更好发展的新世界的构建。

最后,人文关怀的文化产业必须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因此,在对外宣传和拓销中本着国家人民利益和文化安全理念,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目标迈开坚实的步伐。虽然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相比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但只要以现实关怀为支撑、以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为起点,共同促进全球化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同时,也应该警惕文化侵蚀和霸权,在本国文化产业中增添本国的民族特色亮点,大胆创新,实现多元文化交织的这样一个全球化文化市场。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我国文化资源优势的成功转换,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着力探讨创新的着眼点,这还需要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③丁洁华.近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2005:9,55.

②[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48.

上一篇:关于中小学学生书法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书籍推广设计中互动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