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之现代与后现代简论

时间:2022-09-02 05:15:31

武术教学之现代与后现代简论

摘要:武术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作为一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技术文化、人体文化的传承载体,在新世纪的未来发展中,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大的合理性才能适合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武术;教学;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80-02

时光的风驰电掣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扫进历史,而后,又在百年之后,中国甩掉了贫穷的外衣,洗刷了落后的耻辱,社会生产狂澜巨飙的发展把中国推进了“现代化”。对“现代化”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现代化”一词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在此不再引述,笔者本人对社会现代化的理解是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由此而引发社会政治、 经济、 教育、 文化等诸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及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文化全球化面前的社会现代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特别是东方国家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社会现代化面前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在竞技体育风起云涌而传统文化逐遭冷落的今天,对于中国武术这一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厚重文化我们不得不审慎其传承与发展,那么对乘此重任之一的武术教学必要倍加重视。

一、社会现代化与武术教学

面对社会现代化形式,武术教学遇到两大问题。

1.武术教学能否及如何使武术这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性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适应和促进国家现代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上的武术教学承担的是以技击为主兼容健身观赏于一体的内容。现代化条件下的武术教学将三方面分割开来,分别承载。(2)古之武术教学以技击对抗为主要的内容逐步向现代化的以更能适应大众健身性的创造方面转化。(3)技击上的继承性向群众普及的健身性的创造方面转化。

2.武术教学如何吸取和弘扬武术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摒弃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传统,解决好武术教学自身现代化问题。(1)武术教学传统上的私学教学(馆校教学)向群众武术和大众武术教学转化。(2)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言传身教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化。(3)观念上打破清除派系之别及传统上的封闭性、保守性,加强各拳种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武术适应时代的需求向现代化转化。

武术教学内容、方式等的传统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一面。一方面,现代化的发展急速推毁着传统的武术教学的固有特征,把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隔离开来。另一方面,传统武术教学的某些内容,特别是观念方面的内容,又阻碍了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这使得武术教学面对此矛盾不得不作沉然的思索。武术教学在形成初期与当时的社会显然相吻合,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历史的驱使也曾使其几经变革,与具体社会形态结构相融合。面对现代社会的社会现代化,武术教学只有经过与社会现代化相矛盾、相对立、相冲突的过程才能完成时代转化的重任。

武术教学的传统性与现代化具有诚然的对立性,但对立性是相对的,这不能否认其间存在的相适应、相协调和相促进的一面。从武术教学的传统角度出发:(1)武术教学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出发点,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能把自己的社会先变成一张与传统毫无关系的白纸,再在上面进行现代化的规划和设计,现代化必须立足于在武术教学的现实基础上,而这个现实包括着传统。(2)武术教学传统的合理内核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武术教学传统中的一些内容反映了旧的时代特征,但并不排除着武术教学传统中反映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后者代表这个民族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它们虽然存在武术教学旧的传统中,但它们也能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刷下焕发出新的精彩。正因武术教学传统的上述作用,所以我们说现代化不排斥传统,它需要传统,现代化不剔除传统,它吸收传统,它只是摒弃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传统思想和内容。在特定情景中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其特定情景中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情景中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它在所有情景中都具有合理性,而恰恰意味着随着情景的转换其合理性丧失的必然性。

武术教学在民族性和国际性上它首先是民族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武术教学走向现代化的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脱离民族性的现代化是海市蜃楼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教学现代化是最具有内源性、稳固性和意向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学,这不仅指内化到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及观念,世代相传并持久的影响着中国对武术教学现代化的选择,而且指武术教学对外来社会影响因素的改造利用,用来填充其适应现代化的价值构造及内容选择,使其在经过转换后成为发展武术文化,弘扬武术技术的新载体,并使之成为未来的新传统。

二、后现代的武术教学定位与展望

由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武术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作为一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技术文化、人体文化的传承载体,在新世纪的未来发展中,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大的合理性才能适合时代的需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21世纪的未来武术教学将呈现以下态势:

(1)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的产生不仅带来了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也以惊人的效率深深的吸引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中国人民在反复实践、痛苦探索中逐步认识到,经济市场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武术教学在适应好现代化条件下也必须面向市场,武术教学的培养人才目标和方案必须面向市场。21世纪的武术教学不是培养行侠仗义的侠客,也不培养以武为生的食客,更不培养保镖护院的打手,也不是仅为比赛培养专业运动员,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时代需求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开拓的群体,相应的武术教学在内容上将向竞技武术教学、大众健身武术教学、武术保健医学教学等方面分化。(2)多元化:武术教学的多元化主要体现为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对象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主体多元化指武术教学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武术教学行为主体多元化。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政府、企业、团体、个人、俱乐部等办学的多元化模式应运而生,而教学对象会由青少年学生主体转变为不同身份、年龄、职业、不同学习目的的多元化新格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职业教学、业余教学、专业队教学、俱乐部教学及远程教学等,甚至出现跨国界办学教学,教学主体的多元化趋势预示着武术教学的发展新貌。(3)远程化、多媒体化:远程化和多媒体化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转换技术基础上的,远程化和多媒体化不仅能改变武术教学的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而且会深深地影响武术教学资源的分配、利用状况。新型武术教学手段的利用和出现将会更进一步广泛、深入的推动武术的传承发展。传统的以现场现身教法的旧教学模式将受到时代的严峻挑战,武术爱好者和学习者能有所选择地共享因特网上的优秀教师和内容,而且可以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互式教学,这是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并且在未来的武术教学发展中远程化和多媒体化信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产业化:武术教学走向产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又一必然趋势,近十多年来,武术教学在馆校产业化路上已初露端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未来经济时代,武术教学的产业化特征体现在教学运行方式的变革中如:教学机构(尤其是大型武校和俱乐部)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企业的兴起 、武术教学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企业家精神”的增强等方面。产业化最终使武术教学资源走向预算约束的轨道,使教学成本缩减,“投入―产出”结构得到优化,成果和效率得到提高,教学活动越来越以产业活动的需要为导向,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达成良性循环等都将是武术教学产业化趋势的重要特征。(5)大众化:未来的社会发展将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社会所呈现的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必然使人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健康,以便能更好地适合时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武术健身将是维系人们健康的一条捷径,并且此方式已得到现实的证实和肯定,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户外健身的中老年人中有2 / 3以上的人选择了太极拳(剑、扇)运动,未来的大众健身、全民健身将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维护好人们的健康,以保证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武术健身(医疗、保健)教学所承担的重任。

纵贯武术教学伴随社会的发展史,武术教学还呈现出以下历史内驱性与社会融合性特征:(1)内驱性:武术教学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其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及其本身的内部因素。(2)人本性:武术教学对象是影响和制约其存在发展的能动性力量,武术教学的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学对象自身某种最具活性的因素。(3)持续性:推动武术教学的历史内驱力是持久连续的,不是断续偶然。(4)本源性:武术教学随着历史进步而发展随社会转型而变化,但不能影响其固有的独特性和内质。(5)丰动性:武术教学在时代驱动下进步发展和具体社会形态融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丰富、发展的动态过程。(6)普遍性:武术教学在时代的驱动下所呈现的社会融合性具有普遍存在性,并非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会形态结构中存在的情况。

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总是基于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之中,时代和社会是最好的见证者,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抚今思昔,武术教学在传承中华武术的历史长河中悲喜交错,从源始之初随人类进化,从低文重武到文武并进,从儒学冉兴到重文轻武,从武术的鼎盛到现代条件下的异化发展,历史对武术教学的推进总偏重于社会的选择,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中国教学史和世界教学史的类异重章。

参考文献:

[1]于亚.现代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2-79.

[2]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13.

[3]潭华.传统武术与现代化[J].体育文史,1997,(2):2-5.

[4]金元浦,潭好哲.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

[5]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2-23.[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浅析 下一篇:论高校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