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即将发力

时间:2022-09-02 10:03:59

供给侧改革即将发力

2015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这一概念出现之后,无论是官方表态还是民间舆论,围绕“供给侧改革”的讨论层出不穷。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改革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关口,短期需求管理虽然还有一定的空间,但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适时转向供给管理,做到供求平衡,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满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需求。”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冯俏彬认为,供给侧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制度改革,就是要对政府在劳动力、创新等多个领域进行体制改革,进而推动市场体制、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完善,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力。

“供给侧改革”背后是治理思路的调整

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1月18号,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在冯俏彬看来,这一概念在短时间内被高频提及的背后,是高层在经济治理思路方面的调整。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结构性改革,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含义,是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重大调整。”冯俏彬指出。

冯俏彬的判断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的观点一致。杨伟民在今年的财经年会上指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是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本质。

这意味着经济政策将从需求侧管理上一直提倡的“三驾马车”开始转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总体而言秉持的是“三驾马车”理论――投资、出口、消费。

“应当说,需求管理对于中国经济腾飞曾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现在也还在起一定的作用,比如,前段时间为止住经济下行而祭出的加大政府投资和‘双降’的大包。但之后的效果却表明,以前效果显著的措施现在开始减弱。”冯俏彬说。

相关的数据为冯俏彬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10月19日举行的201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会的信息显示,“三驾马车”中的各个动力源的表现并不一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531亿元,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出口102365亿元人民币,下降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080亿元,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投资和出口的增速都在回落,而消费的增速也还不够明显。需求管理效果的减弱,要求经济政策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

“究其原因,是因为需求管理属于短期经济管理工具,只能在一系列既定条件下起作用。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这种方法便不再那么灵验。例如,经济进入重大技术变革或转型升级的长周期,原来好使好用的需求管理就进入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怪圈。”冯俏彬认为,需要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来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

在需求增速回落的同时,供给侧相对应的重化工业则是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国家统计局11月1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44个月负增长。

“与增速下行压力相比,工业企业利润超过一年的负增长更具挑战性,持续下去将会加大金融财政风险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困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度减产能,通过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解放、流动和优化配置,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低效率洼地’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集中于要素市场的改革将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

改革已在进行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10月在广东考察期间的讲话可以看出。

“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刘鹤指出。

相关的数据显示,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也已初步显效。

截至2015年10月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所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

产业层面的调整,只是供给侧改革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围绕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已经推进多时。

“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PPP等方面的部署,其实是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的配套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是供给侧改革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平台。”冯俏彬说。

但这些改革仍然不是“正餐”。

“已有的经济理论认为,在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供给一侧,主要有五个要素,即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冯俏彬认为。

在冯俏彬看来,要想对供给侧的体制机制实现优化,势必要对这五个要素的领域进行改革,即: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全面解除“金融抑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松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最终要落到结构改革上,政府要在某些领域进行体制改革,让准入更加便利,让更多社会资本能参与投资甚至主导投资,同时确保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能有合理回报。

杨伟民将改革的重点指向了具体的领域,称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供给与需求仍需同时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要排斥需求侧的改革,而是一种重心的转移。以中长期调控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和以短期调控为目标的需求侧改革,都是激发经济潜力的重要手段。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转移,更不是以供给侧否定需求侧,而是把两者更好结合、优化处理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表示。

贾康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主张取消对需求侧的重视,还是应该给予需求管理必要关注,进一步适当扩大总需求,释放新需求,但同时,要特别注重创造新供给,打开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释放的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刘世锦认为,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三驾马车”的替代措施。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

“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来创造出新的需求。”刘世锦分析。

冯俏彬认为,在供给侧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需求侧同样有很多事情要做。

“力推供给侧改革,是要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并不是说否定需求侧。在供给方面的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因此,通过长短结合、动态平衡、优化配置等方式,将两种经济政策交织在一起使用,是更合理的改革措施。”冯俏彬说。

上一篇:屠呦呦获奖与论文考评 下一篇:内外兼修 推进中国智库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