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导学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02 07:19:14

科学课堂“导学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花齐放,在此大背景下,导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针对农村学校教学实际,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进行了教学实践,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思索,形成了初步认知。

关键词:导学案;科学;教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11-03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1.学生学习状况。

(1)学生层面: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学生的意志品质还有待提高,不少同学还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主动自觉学习的能力不强, 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方法单调,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都有待提高。

(2)课堂表现:课堂效率低下。表现为教师是主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课后大练“题海”,死记硬背,并且缺乏针对性训练,导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形成了重复低效的恶性循环。

2.新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实施轻负高质”。著名教学家布鲁纳曾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把教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的目标,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导向,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生本教育,实施轻负高质”理念的导引下,如何能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村中学科学课堂效率也成为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教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引导为基础,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如下:

其实质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自主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收益。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型

课堂教学开始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导学案”课堂是以自主、展示为主要特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导学案课堂模式主要分自主探究课、概念展示课、复习训练课三种类型。

1.自主探究课。笔者一直认为自主探究课跟导学案课堂模式是相违背的。因为探究课的步骤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结论分析和交流讨论等过程。使学生在不知道结论和答案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果学生提前知道了结论,那么这个节课就失去了探究的味道,与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刚好相反。但通过本人的学习和思考,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一定要以试卷等文本形式告诉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跟本节课有关的生活情境,我们都知道科学来自生活。那么,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先去体验生活,如夏天上体育课后很热,浑身都是汗,你该怎么办?并分析原因。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来理解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概念展示课。科学概念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都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给予一定的时间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研讨疑难问题,一帮一对口帮教,“兵教兵”互教互学,让学生在讨论中解疑,在合作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督促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用口头讲解、投影展示、黑板展演等多种方式,把自己的思路等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倾听记录,注意对全局的掌握,既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点,又要找准学生的思维漏洞,学生展示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如学习“单质、化合物”时,什么是单质和化合这个概念学生大致都能理解,但运用时就会出现混淆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随便抽几个学生进行提问。比如,臭氧和氧气混合是单质吗?为什么?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单质和化合物是在纯净物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的。为下一环节的点拨提高做好准备。

3.复习训练课。复习训练课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厌倦的课,采用复习导学案进行教学,彻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学生自梳自悟,教师导学导悟,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运用导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独立完成“知识梳理”,初步构建知识体系网络,通过驱动式的问题,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完成“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及时观察学生的梳理效果,发现问题,做好“导”的准备。对学生自学中已知的东西可以不教,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巡视中个别辅导,而对于共同存在的问题则进行集体点拨。

四、“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

1.改变了知识的传递方式。 “导学案”教学则建立起教材、教师、“导学案”和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其中,教材主要传递陈述性知识,“导学案”主要传递策略性知识,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意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弥补了教材的不足。长期以来,学习教材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阅读、再现过程,很少是一个思考发现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一般采用单维度思考,如果在一个维度内找到解,就会停止搜索,思维受阻后才会启动元认知,进行创造性思考,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在学氧化碳性质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满足于“看懂”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是水、二氧化碳还是其它新的物质呢?“导学案”则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提供知识的生长点,并以探究的思想为主线,通过问题设置,从教材中的老问题衍生出一系列没有答案的新问题,做好铺垫,启动学生的元认知,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宝藏,从而弥补教材的不足。

3.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导学案”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编写的指导学生自学的材料,是对知识和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规律,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学生中,“一对一”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导学案”上呈现的问题,如果学生个人不能解决,就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将遇到的困难供全组磋商讨论,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形成组内初步结论。小组研讨后,组内未能解决的或模棱两可的疑难问题可开展组际竞争,组间相互补充和质疑,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从情感目标上来说,又发扬了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

但有时采用导学案教学方法未必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

1.问题要有梯度。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心中有人”,也就是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导学案怎样引导学生学,做到因材施教。问题的提出要考虑面向大多数学生,要为那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滋味,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得。还要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一些有探究难度的问题,让一些尖子生有进一步的探究余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既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又要让学困生看到自信,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2.知识要落实。导学案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了课堂中的生成,但易出现“学习目标虚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不到较好落实等问题。教师不可能让学生无限制地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可能无节制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因此,导学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围绕目标来引领学生学习,围绕目标来落实知识。

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有效性较高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若想有更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思考,去粗存精,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内涵,充实内容,进一步提高科学课堂的高效性,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快乐生物课堂初探 下一篇:新课改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