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与运营研究

时间:2022-09-02 06:49:07

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与运营研究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技能实践型人才,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因而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就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由自身建设经验总结入手,分析了实训基地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生产实训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符合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促进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工作环境要的高技能型、应用型对口人才的关键,实训基地应该具有功能专业化、技术先进性、内容综合性、环境真实性、基地开放性等特点。

校内实训基地及其特点

多年的探索总结,校外企业实训,因时间连贯性受限,和教学对接产生困难,所以校内实训基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引企入校、参照企业制度建立起的模拟型生产实训场所,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如何做好企业、校方双赢的基础,成为校内实训基地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适应实践教学功能和真实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学生不出校门,直接在校内实训工厂接触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真实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实训基地的最大特点是为教学量身定做,完全参与教学计划,方便学生不出校门就直接进入生产状态,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再培训的时间,努力做到毕业上岗的实效性。塑造职业素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基地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赢利,目标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校内基地和企业基地锻炼的过程不同,学生不是“工人”,而是“职业人”的培养,除了岗位适应外,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实训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必须具备典型性、完整性。参与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校内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引进企业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项目”在专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有序轮岗,完成“项目”任务。产品通过市场检验,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以及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分配,支持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琼台师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室,走在海南职业教育前沿,针对于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我们发现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要有符合课程需求又具备还原真实工作的环境,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场地规模、设备及技术支持等。

解析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有限。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普遍只能利用有限的财政投入、紧张的场地,简单低端的设备向学生提供有限的实训内容和时间。原本规模性的实训场地,受资金限制,只能减再减。建校时间比较久的老校,建筑面积有限,无法正常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的学校为了扩充建筑利用率,已经扩展到地下室。

2.各自为政,重复投入。每所学校甚至校内各系,均从自己的需要安排投入,没有考虑身边资源,往往相通专业多间学校甚至本校各系相近专业都准备实训条件,一些投入不大的专业每所学校都有相同的实训设备设施,而一些投入较大的专业实训,一所学校都无法满足配备,造成投入的错位和浪费。

3.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规范。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生在行业认知以及职业规范,教学观摩中发挥引导作用,实训管理制度不规范,就无法全面体现出实训教学以及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合理评定,从某种方面上,制约并影响了实训的效果和正常生产性实训的运作。评价制度以及完备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训基地全面开放的必要条件。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随着职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并且很多人工操作的东西都被机器代替。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定量的手工作业,掌握基础性的技能。实训教学基地大规模的机器作业,分工明晰,包括设备仪器的更新,设施档次的提升,远远跟不上市场进度,校内实训如何应对高职教学与科研的需求,科学合理的管理、运用好这些实验设备和场所,充分发挥其作用,处理各类对立矛盾,企业和教学需求无法完全对接,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就凸现出来。大部分行业已经不再满足高职院校输送简单普通员工的需求,而是要求学校能够提供技能强、懂管理、有自己创作性思考的一线基层管理人员,对高职的需求层次也有了变化,同时也形成了高职和中职强烈区别的特征之一。

5.实训教学基地社会服务角色不明显。社会服务、再培训功能是高等院校生存的基本职能之一。职业教育将来的发展定位之一,必定是为更多社会员工再回炉创造便利条件。当下,大多数院校的实训基地仅仅满足全日制教学需求、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服务,与企业、社会互动有限,脱离了社会大环境。设备投入、生产环节的限制,无法引领先进的生产力,也很难完全和市场对接,直接导致学校的教学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脱节。

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实践型的课程特点,更适用于校内工作室的开展。现代师徒制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尤其凸显。如何合理应用于高校教学,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真正生产化,是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提升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探索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可行的环节。学校要改善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条件,就必须做好区域实训共享的大环境,统一分配、使用资源,联系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基础实训室和以教师为单位的个体工作室分开

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同时单项的技能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现代项目必定要求技术的联合生产。从实际出发,单一的实训室,粗暴的项目打包,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并产生竞争压力。可以设立基础技能实训室,大面积培训,优秀的学生可以过渡到小型单个项目工作室,集中、单项培训,当项目跟进,也可以联系同类型的其余工作室,流水作业,联合生产。

2.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编制大纲、专业指导

经过2年的基础培训,第3年进入到工作室的学生,已经算是半个职业人,工作室由校内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就是一真实工作环境,可以对外承接业务,按照正常企业管理运营。营造与线工作现场一致的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教学计划中最后的综合实训项目课程与实际工作接轨,用真实的项目或者项目拓展来完成项目课程课题,达到学生未出校门,直接和社会对接,毕业后无需再实习,直接上岗。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搜集积累相应的教学资料,组织行业专家参与编制实践、实训教学大纲,确保自编教材既反映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且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和学校教学计划切实对接。

3.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再培训应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就是包揽社会再回炉培训,工作室制度,可以保持学校和社会接轨,保持设备的先进性,从工作室中出来的“徒弟”,又可以作为“助教”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培训工作,加大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向社会开放,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社会“考证”、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

4.组建一支过硬的实训教师队伍

琼台师专推行的政策是:40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有一线(挂职)经历,掌握最先进的行业技能和发展动态,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训基地需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引进具有行业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或职业培训师兼职实训指导工作。

5.统筹规划,优化配置

一是本校统筹规划,防止同一类型的实训室重复建设,优化配置;二是加大基础性、共享性比较明显的实训室的投入,把重点放在公共基础实训室的建设中;三是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一致,实训的内容和设备都要和社会接轨,避免闭门造车;四是加强实效,必须注重研发、经营,创办与专业对口的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通过自身效益的提升,创造再循环的条件。

总之,职业教育为区域性经济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搭建职业教育和社会的桥梁,探索有效、适合本土的校企合作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可持续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共赢求发展。通过完善评价制度、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建立校企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在为社会输送合格员工的同时谋求自身更大更长远的发展空间,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为地方培养大批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上一篇:数控机床改造中的电气设计分析 下一篇:高职艺术设计软件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