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文化产业开发探析

时间:2022-10-11 10:05:45

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文化产业开发探析

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图案丰富,以其奇美的造型备受人们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适合苗族银饰生存的土壤日趋减少,为此,必须要加强苗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来实现其文化产业开发的途径才能更好地重塑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经典形式,让苗族银饰传统的核心技艺永远体现在银饰产品中。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有土家、苗、侗、白、回、仡佬族等9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片区总人口的1/2,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8,这里有着丰富的、濒危的、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由于该片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其非遗文化的产业开发又存在着个传承保护中的商业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曾表明,必须要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但要求避免过度开发,尤其反对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商业开发。就武陵山片区内苗族银饰来说,如何合理的利用、开发,对其传承、保护是有益的,但若不加以引导,就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例如,苗族银饰是生长在一定文化土壤中的民族产品,它的文化寓意和造型形式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其生产的核心技艺和数量都是不能用现代化大生产来替代的,但现在的很多商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却一味的强调银饰表面的华丽壮观,随意更改本民族的银饰符号元素和材质进行批量加工,这样一来,苗族银饰所包含的人文情感,民族的符号体系就将不复存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必将丧失。因而,如何将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开发轨道,为将来留下能够不断创造财富(包括精神与物质)的资源,实行生产性保护,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道路

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在历经几十年的沉寂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之初出现了一个发展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视,虽然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也潜藏着发展中的危机,如苗族银饰生产数量的一味增加从而导致生产质量的下滑,这也使得银饰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市场效应不再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精细的手工制作。又如当苗族银饰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品进入旅游市场后,银饰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考虑到消费群体的总体需求和价值观念,更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使得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逐步边缘化,度陷入发展的困境,为此,有必要在武陵山片区重建苗族银饰的生存环境,引导其进行健康的发展,形成高质量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性经营,因势利导地利用市场做好其保护传承工作。为此我们还要注重银饰质量中的图案内容和装饰风格问题,现在很多苗族银饰的新式图案虽能反映民俗的装饰风格,但也不乏矫揉造作和哗众取宠,主题内涵变得肤浅平淡,形式语言不像过去有民族文化的讲究,缺失了应有的质朴纯真,变得无序驳杂,制作的工艺流程也进行了简化。因而我们不能将苗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简单地看作是般的文化产品生产,生产性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性保护就在于维护苗族银饰本真性的手工生产,不能用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而苗族银饰生产性文化产业开发的目的也不应该一味地追逐利润和在意苗族银饰是否直接对社会产生可计量的物质财富,而是要使得这项锻制技艺和民间艺术在当前得到稳步的、渐进的发展。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佩戴习俗逐渐衰微,但是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依然存在,要进行生产性保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和探讨,带着学术视角去研究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发展规律,不要随意更改和干涉其发展道路。由于生活观念的改变,苗族人们对银饰的需求不再那么重要,这是历史的事实,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还要尊重历史,坚持银饰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传统核心技艺不变,适应现实生活和市场情况,实行目的有计划保质量的生产,从而达到保护非遗的初衷。

苗族银饰的文化产业开发方式

商业开发是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商业开发武陵山片区的苗族银饰才能再度活跃起来。如何在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上进行提炼,苗族银饰才能走出一条以传统图案造型为主的精品路线,因为传统的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本身就是财富和美丽的象征,在过去乃至现当代,都是苗族社会婚嫁的必备物品,生活在该地域的苗族银匠们大多已经从艺20年以上,他们表示,要出精品和细活不是没有可能,但一般价格昂贵,购买人数稀少,故很多银匠已不再做此类比较高端的银饰品了,对于这类银饰,它们显然不是生活的必须,为此,其开发方式就要遵循不是生活必需的技艺生产不应盲目,否则只会增加成本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没有销路。对这种情形,政府财政应该补贴超出应有成本的部分,从而使得生产继续进行。我们在探索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生产性保护的同时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过程中去探索,为此,就要充分考虑到非遗的特殊性,要因项目制宜,尊重银匠的愿望,尊重苗族银饰的发展规律,把握好生产性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度”。目前,苗族银饰的产品很多都是机器压模一次成型,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有些美其名曰的苗族银饰更是从中感觉不到苗族文化,加之真正能够认识到苗族文化的消费者还很少,这些因素都导致“名存实亡”的苗族银饰产品充斥市场。对此,找寻苗族银饰文化产业开发路子就必须对现今苗族银饰产品进行规划,将不能代表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文化的银饰产品进行清理,确保其纯正性。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苗族银饰发生发展的环境变化了,其生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正确的生产方式,理性地对待苗族银饰的“生产性”开发,是我们正确认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重要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人们去找寻自己日渐丢失的民族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苗族银饰在经济生产中重新恢复活力,甚至与其他现代化产品对擂都将是指日可待的,总之,在积极保护武陵山片区苗族银饰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趋势中,文化产业开发势在必行,虽然它目前生存状况较差,但依旧活着,找到它存在的理由和位置,以及如何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找到其产业开发的渠道,这同时也将为苗族银饰的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中国元素”在“无用”服装品牌塑造中的运用 下一篇:数控机床改造中的电气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