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体育贫困

时间:2022-09-01 08:50:58

我国的体育贫困

摘要:体育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体育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体育基本生活水准。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贫困不仅仅是指体育资源缺乏、体育消费的低下,还包括对人类基本体育能力和权利的剥夺、体育地位的低下、体育结构发展的机会不均等等。认为加强有关体育权利的基本法律、完善政治制度的保障、确立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合理配置社会的体育资源、保护体育弱势群体有助于解决我国的体育贫困问题。

关键词:体育贫困;体育资源;弱势群体;体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130-04

缓解贫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指标,然而这个目标实际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发展与贫困似乎总是形影不离。世界银行2000年发表的《2000/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从1987年到1998年,世界上穷人的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987年是11.8亿人,1998年是11.9亿人。从其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也只是下降了4个百分点。从国内情况看,中国政府所推动的农村扶贫开发,虽然大大减缩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但是,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和城市贫困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因此,贫困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困最初表现在经济上,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是指收入极低,缺少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不得温饱;相对贫困是收入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然而,在现代社会里贫困不仅仅是指收入的低下,还包括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体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存在贫困呢?人类基本的健康权和体育权是否有被剥夺的现象呢?如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释体育贫困现象呢?本文试图探究这些问题。如果体育贫困问题确实存在,那么它的解决,将大大推动体育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1 体育贫困的界定

所谓体育贫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是指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必要的体育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体育基本生活水准。我们把无体育资源消费的个人或家庭称为体育的绝对贫困,把低于人均体育资源消费水平的个人或家庭称为体育的相对贫困。同时,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贫困不仅仅是指体育资源缺乏、体育消费的低下,还包括人类基本体育能力和权利的剥夺、体育地位的低下、体育结构发展的机会不均等等。

从体育消费支出水平看,我国居民整体水平较低。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体育消费较少,每月无体育消费和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74.1%。西安体育学院蔡军等研究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结果表明:2000年体育消费家庭户年均消费总额仅为199.91元,那么体育的相对贫困线为年人均低于33元,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德国实际上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支出为149亿美元,日本达404亿美元,英国103亿美元,瑞士家庭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1265美元。(据2001年日本SSF财团的调查资料)

2 体育贫困的主要现象

2.1 体育在整个社会地位的贫困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个顺序一般是不会错的。体育虽然有益于健康,与生存联系紧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体育事业的发展属于第三层次即发展的层次。当人们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在温饱线上苦斗之时,民生问题是最要紧的,解决衣食住是头等大事,体育投入在公共投入的顺序靠后是可以理解的。任凭什么人主持政务,都不可能将篮球看得比饭碗重要。你指责他不重视体育,他却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体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强身健体,益于健康。表现在不仅是人类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过程,换句话说是人的本性的回归、天性的体现。因此,体育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如吃饭、穿衣一样不可或缺。

然而,体育事业却一直没有被提升到这样的地位,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从属地位,这完全可以从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看出。然而体育的某些迹象却始终存在,即使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也是靠攀爬采集野果、靠游水捕鱼等具有体育特征的方式来得到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我们还能够把体育再放在发展的层次来看而让它处于贫困的地位吗?

2.2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发展机会不均等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的内部结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机会不均等现象,这也是体育贫困问题的表现之一。竞技体育发展较快,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相对较慢。因为以往我国一直贯彻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方针,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发展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战略实施不够,造成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对落后,使体育的贫困现象有了滋生的土壤。

如今人们对中国体育改革的关切程度很高,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呼声日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相并列,这些都是历史性的飞跃,它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体育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一。但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全国上下都在齐心合力筹备这一伟大盛事,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激增,所以人们在企盼美丽奥运到来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甚至担忧:中国体育的发展在奥运会举办之后会不会重新走到竞技体育的老路上,刚刚有所发展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会不会再次迷失方向。三者发展的机会会不会又一次出现不均等。

2.3 农村体育与城镇体育差距拉大

农民收入虽然不断提高,但城乡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得更快,加剧了农民的相对贫困。城乡人均收入差额由1978年的209.8元上升到2003年的5850元。经济的发展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城乡体育的差距也不断在扩大。大部分农民只好将每年的大部分收入用在生活必需品上,使体育的消费相对减少。

同时,城乡也形成了两个层次的体育基础和体育意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14个省市5644人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城市体育人口(未包括学生比例)占总人口数的9.23%,农村为2.7%,表明体育基础不同。目前,我国约占全国总数80%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就读。在一项针对中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学校体育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让每一个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一样,真正拥有体育课且有优质的体育课上,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体育基础的不同往往会带来人们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像城市里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已呈现出高、中、低档的格局,这与人的认识有直接关系。而农村基本上只简单的发展一些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从总体上讲发展相当缓慢。

2.4 体育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存在

所谓体育的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生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从而缺乏或根本没有体育方面的投资的人群或阶层,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等),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的人(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只有100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久病、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人及其家属,以及天灾人祸中的困难者等。这些弱势群体在经济上面临贫困的处境。他们往往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生存能力弱。实际上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很难做到从内心自发地需求体育,更何况是对体育方面的投资。

我国体育贫困地区大部分在边远山区、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水平落后,更何况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禁锢,人们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不够,人们根本不关注体育对人的健康的重要作用。另外,体育的贫困地区教育也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等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甚至许多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失去了中小学受教育包括体育的机会,加之还有较多的劳动力文盲,进而导致了群众的体育知识贫乏、意识淡薄,从事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低。实践证明: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群,从事体育活动的参与率越低。

2.5 体育专门人才、体育设施、体育经费缺乏

在竞技体育领域,1995年我国各类体育人才共144915人,其中专业队运动员17921人、专职教练员25260人、专职文化教师11062人、科研人员1538人、医务人员1876人、管理人员47190人、其他人员40169人。而人口不到3000万的加拿大,在1996年就有4.2万人以教练、队医、裁判和运动员为职业。意大利的业余联赛就有52.8万名运动员。在社会体育领域,197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平均每个晨、晚练点有组织指导人员0.63人,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0.17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组织指导人员的27.06%。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需求。而日本每2 000人中就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的10倍。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也是学校体育领域担忧的一个问题。

1996年由国家体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教委、全国总工会、农业部等部门联合组织了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我国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615693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10.7亿m2,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372亿元。以1995年年底全国总人口计算,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m2。而1990年,意大利每10万人就拥有212个体育场地,芬兰457个,德国248个,瑞士220个。据日本文部省1990年调查和韩国文体部1994年资料,1990年日本每10万人拥有260个体育场地,1994年韩国每10万人拥有260个体育场地,1994年韩国每10万人拥有100.62个体育场地。我国的体育设施资源与上述国家,包括韩国相比,有相当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经费基本来源是政府拨款。与世界上一些体育强国相比,我国政府对体育的拨款处于较低水平,年人均体育经费尚不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古巴。居民的体育消费开支也是体育经费资源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开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对19个省市18~60岁(女55岁)的105328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被调查人中,男女分别有24.5%和24.9%没有体育消费。每月50元以上的体育消费者,男女分别只有4.5%和4.3%。

3 体育贫困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

3.1 个体性解释

关于体育贫困的个体解释,一般认为这种解释是在责备受害者。按照个体性解释,任何人都有同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健康和体育方面发展的机会。如果一个人陷入体育贫困,那一定是由于个人经济上的失败、个人的身体状况、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意识的缺少,无体育锻炼习惯、个人的不道德品质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这种观点不重视自然和社会的外部环境,更强调内因造成的影响。

3.2 文化性解释

对于体育贫困的个体性解释,实际上很容易引起学者的质疑。例如,导致体育贫困者不努力获得体育发展机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于这种原因的探究和解释,形成了这种文化性的解释。体育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体育贫困文化。体育贫困者由于长期生活于体育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体育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屈从意识、放弃参与体育的机会、不愿意规划体育未来、没有实现体育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体育的权威等等。此种类型的体育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体育贫困者的后代产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体育贫困本身也就得以在这种文化的制约与保护下不断延续。

3.3 结构性解释

在某种意义上说,结构性解释最具有体育社会学的色彩。因为这种解释基本上是将体育贫困现象看作是体育社会制度结构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体育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资产阶级由于占有体育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无产阶级体育发展的权利受到了剥夺,从而导致了体育的贫困化。要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4 资源性解释

社会中的体育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体育社会资源(特别是体育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体育贫困者由于在社会的经济过程、政治过程以至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体育资源少,长期处于无权、受忽视和受歧视的状况,不能维护和获取自身的正当利益,所以陷入体育贫困。甚至长期延续其贫困状况。

3.5 变迁性解释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特定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可以改变体育贫困者的构成,“制造”新的体育贫困者。当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也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排斥,从而使得一部分原来有着稳定职业的人失业、下岗,收入降低。其中一部分人变为新的体育贫困人口。这正是中国城市体育贫困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4 对解决我国体育贫困问题的建议

4.1 加强有关体育权利的基本法律建设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次会议诞生了专门阐明体育权利的国际体育法文件――《体育运动国际》,反复申明“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强调“要使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对所有人来说成为现实”。在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国家制定的体育法中,都有保护公民体育权利的专门条款或鲜明的体现了这一宗旨。我国关于体育权利的法律很少,只是在社会体育领域提到。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条明确提出“公民参与体育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继续加强体育场地、器材法律,健身体育法律、竞技体育法律、体育科技法律、体育保障条件等法律的出台,使其形成较为完善、协调的体系,从而保障体育权利的实现。

4.2 完善政治制度的保障

法律是由国家政权管理层的权力者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建立、创造和实施的。没有国家权力的保证,公民的体育权利就成为空谈。因此,国家要有效地运用权力和实际履行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职责,并防止权力滥用造成对合法体育权利的剥夺和侵害,维护公民实际享有的体育权利。而政治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管理。政治制度决定了体育的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决定了人民享有体育参与的权利有多大。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强调体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为人民服务和广泛参与的人民性。

4.3 确立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不断进行现代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卫生、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和体育等多个方面。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也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不是让它处于社会中的劣势地位,甚至忽略和蔑视体育的存在,要使体育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其他领域相互协调。

4.4 合理配置社会体育资源

调整体育社会资源的分配,特别是体育权力资源的分配。通过各种体育组织与制度创新,增加体育贫困者的权利,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机会,维护和获取其正当利益。摆脱体育贫困状况。同时由于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力等,其核心是资金投入。因此,应把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如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少投入,鼓励社会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多投入,减小贫富差距的拉大,从而实现体育参与条件的相对公平。

4.5 保护体育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对体育中的弱势群体要多关心、多爱护。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社会中的各种福利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呼吁全社会的人都献出自己对体育弱势群体的爱心。

上一篇: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困境及发展探索 下一篇: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