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

时间:2022-09-01 08:04:28

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

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序曲,人开始了自我发现,教会受到了质疑,社会的宗教色彩淡化,个人主义的种子破土发芽,世俗生活逐步获得了肯定。从这时开始,现代性的“巨轮”(欧洲的原发现代性)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新的社会存在与这个新社会的主体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现代生活锻造出现代意义上的人,锻造出他们的感受,锻造出他们的历史背影;而现代个体对现代生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经验。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体验和态度的书写,以及受到现代社会猛烈撞击的文人抒情称为现代主义,它包含了人们的欢呼与焦虑。

随着殖民输出,这种肇源于欧洲的现代性扩散到亚、非、拉等地区,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产生了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继发现代性。艺术史学者潘公凯认为: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后发达国家的知识精英对于这种巨变的敏感和应变性的“自觉”选择是继发现代性的关键和本质属性;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表达与文化逻辑即是属于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现代主义。

在“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研究中,潘公凯突破了欧、美学者对于现代性所做出的“本质论”上的定义,整体性地提出了把握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研究方案,针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提出了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以此阐述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

在本期的“观察”栏目中,潘公凯先生重新审视、讨论“东方-西方”、“传统-现代”、“学院-江湖”、“左派-”,这些曾被视为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概念、逻辑,展现一个开放、包容的艺术史观。“大家”栏目中,通过对王广义的深度访谈,展现了他创作经历的起承转合,结合代表作阐释了他创作的初衷,与黄专策划的“王广义回顾展”形成了带有互补性的个案研究,解释了艺术史与批评中的诸多误读。

“生活”栏目中介绍的“品物流行”与“Kartell”,是分别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两个家具品牌。在文化、艺术日趋平面性的全球化语境中,这些日常饮食起居中必不可少的“小东西”展现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哲学,为这个寒冷、乏味的冬日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上一篇:翁剑青:乡土自然与人文艺术的咏怀四川美院校园... 下一篇:Kartell “塑造”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