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2-09-01 06:40:28

护理干预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关键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救治中的关键作用,预防并发症。方法选取212例尿道下裂患儿围手术期救治采用3度6型方法:Ⅰ度,头型、冠状沟型;Ⅱ度,体型;Ⅲ度,阴囊型、阴囊型、会阴型,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患儿尿道无狭窄,排尿型态正常,尿线粗,射程远。结论通过护理干预,促进小儿尿道下裂围手术期救治的成功指数,降低并发症。

【关键词】尿道下裂;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4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74-0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至2011年共收治尿道下裂患儿212例,采用手术治疗及实施护理措施,其中,Ⅰ度118例,Ⅱ度89例,Ⅲ度5例。一期治愈193例,二期治愈19例。

1.1临床特点及表现短小、弯曲畸形、不能站立排尿或伴有痛性及成年后不能生育。尿道下裂最常见的伴发畸形为腹股沟斜疝及下降不全,尿道下裂越严重,伴发畸型率也越高,下弯与尿道下裂同时存在的患儿,应根据下弯矫正后尿道外口的位置来分型,并采取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目的

根据患儿病情采取最适合的手术方式。使外生殖器尽量接近正常,能够站立排尿,并且在成年后能有生育能力。3术前护理

3.1心理护理因患儿年龄小,恐惧与惊慌,家属顾虑多,缺乏对病情及预后的认知,手术能否成功,对手术效果期望过高等。护士通过宣教、心理疏导、暗示等方式使其了解疾病、手术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消除恐惧和焦虑,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接受手术及应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尿道瘘、尿道狭窄等)配合手术治疗。

3.2备皮范围腹部和两侧大腿皮肤及。手术前一天用肥皂清洁备皮处,特别注意包皮及阴囊皱壁处的皮肤清洁。用强力碘再次消毒皮肤,避免不必要的感染。

3.3术前6小时禁食水,防止麻醉意外,延误手术。

3.4手术当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给予药物试敏,将结果告之患儿家长,并在病历和床头卡上做标记。同时为患儿佩戴腕带,上面添有科室、床号、病志号、姓名、年龄、性别、血型、诊断、部位。

3.5手术前2小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等术前镇定剂。4全麻术后的护理

4.1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及全身皮肤是否正常、口周有无发绀、末梢循环是否良好、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是否通畅。给予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多功能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中流量吸氧,每15分钟记录一次至麻醉完全清醒。

4.2术后宣教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指导家长护理手术患儿:如: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有利于分泌物及呕吐物的;患儿完全清醒4小时后可试饮水,无恶心呕吐可进少量流食或半流食;麻醉完全清醒6小时后患儿出现疼痛反应,正确使用镇痛泵;分散患儿疼痛其注意力,尽量避免患儿哭闹,防止手术部位出血等。

4.3支架管的护理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均带支架管回病房,应用支被架支起被子,避免压伤口,在患儿麻醉未清醒前,适当约束四肢。护士随时观察支架管及留置导尿管的情况,以防脱落。

4.4伤口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敷料污染,用强力碘每3小时冲洗一次。必要时局部涂百多邦或红霉素软膏。预防创面感染,减少尿漏及尿道狭窄发生率。可采用红外线局部照射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

4.5应随时观察颜色,如有发绀,出血、水肿、尿外渗等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妥善处理。

4.6引流管的护理每天更换引流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尿道。详细做好记录:尿量、颜色及性状,妥善固定引流袋,保持留置尿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嘱家长禁止将引流袋抬高,导致逆流,引起逆行感染。

4.7饮食的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促进排尿,尽量减少尿道感染的发生。

4.8皮肤护理患儿长时间卧床。护士每天协助并指导家长为患儿清洁皮肤。定时翻身、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并保持床单、被、衣平整、柔软、清洁、干燥。

4.9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排便时切忌用力,避免强力收缩,腹压增高,会充血,使小便从支架管周围渗出,影响成型尿道口愈合,形成尿瘘。必要时可用开塞露。

4.10术后用药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尿道下裂患儿抗炎治疗时间长,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密闭的固定环境,以防止感染,加强巡视,发现堵管、渗漏、静脉炎、皮下水肿等立即拨针,更换穿刺部位,给予相应的处理。留置针及3M粘膜保留时间为72小时,如潮湿、渗血、卷边、弄脏应及时更换。

4.11发热护理患儿术后易出现吸收热,当体温在38度以下可自行缓解。超过38.5度应采用物理降温。如:一贴凉外敷、退热栓,30%酒精擦浴,术后6小时以上仍不缓解可口服清热散,嘱患儿多饮水,可补充因高热造成虚脱。

4.125岁以上患儿较易发生不同程度,引起切口出血、水肿、疼痛、尤其夜间。患儿哭闹、烦躁、甚至意外抓挠创口,术后视发育情况,可适当的给予雌性激素防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水肿一般出现在术后3天,拆除加压包扎的敷料以后,给伤口换药和配合抗生素治疗愈合。

4.13术后第10天拆线,拨管前应先夹管,以恢复膀胱的正常功能。术后10-12天可试行排尿,排尿通畅,术后两周拨除膀胱造瘘管。如发现尿线渐进性变细,提示发生狭窄,进行定期的尿道扩张,尽量避免二次手术。如切口感染,可继续留置膀胱造瘘管二周。仍不愈合,可能形成尿瘘。可拨除膀胱造瘘管,半年后再行尿瘘修补术。5护理体会

尿道下裂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弯曲手术矫正和修复尿道缺损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恢复患儿尿道的生理功能,护理干预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增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及责任感的提升,既解除患儿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也积极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缩短病程,远期医疗效果可观,大大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参考文献

[1]于艳红.小儿先天尿道下裂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外医疗,2013年32卷12期l167-169.

[2]杜瑾.临床护理路径在尿道下裂手术患儿中的应用.中国医师杂志,2012年2卷2期:157.

[3]张清君.小儿尿道下裂并发尿瘘的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13期.

上一篇:脾破裂患者的急救护理 下一篇:手术室护士情绪的自我管理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