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习中的“解题思源”

时间:2022-09-01 06:57:30

生物学习中的“解题思源”

在平时的练习讲评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讲完之后学生豁然开朗,有这样的效果,作为老师心里已经感到很欣慰了,总算学生是听懂了,于是就这样,重复着学生做老师讲的轮回中。当然,这样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题目是做不完、讲不尽的,那怎样才能真正把握千变万化的题型呢?其实无论题型如何变,最终都要回归书本,事实上大部分题目都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复杂,因为这些题目最后的落点都是在平时那些一再加强巩固的基础知识上,而我们所谓的难题,往往并不是它考的知识点很深很偏,而是题目被“包装”了,学生看不到题目的出发点在哪里,所以就会导致理解错误,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甚至无从下手,然后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解题能力却得不到提高的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强调学生对题目要有“去包装”能力,看出题目原意,寻求题目“源头”。有了这样的能力,那么很多题目就不再是难题,有了这样的视角,学生才不会惧怕一些新颖的题目,更加不需要去记住题目本身,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我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特别注重去记住一些题目,其实这不但加重了自己的负担,而且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干扰,导致自己在做题时变得不自信,结果得不偿失。所以,学生不应该去记住各种类型的题目,而是应该把各种类型的题目归结到平时的基础知识上,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寻找题目的“源头”,这就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1.要做到心中有“源”

这里所说的心中有“源”,其实就是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是非常扎实的,否则即使看到了题目的本质,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要求我们应该把加强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做到梳理归纳、重点记忆。让学生对书本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把整块的内容精简成一系列重要知识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成为记忆的重点。这是一个从厚到薄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对整个教材一定要有一定熟悉理解。而且这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定时有规律的重复,配合学生在课后自觉地复习,最终完成。其次要做到形象构图,准确联系。对整理好的知识点应该要学会把他们按照条、块进行整理,在脑海中应该构筑一个形象知识框架图,这有一方面利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在看到题目后能把它快速而准确地联系到图内某个知识点。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为寻找题目的“源头”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会解除“包装”

要去掉难题的“包装”,首先要找到题目的关键词,然后尽可能把题目回复到常规形式,在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例1:在下列结构中,不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的是( )

A. 高尔基体 B.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 D.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这道题目是前两天练习中的一道题目,当时批下来错误率很高,我很纳闷,觉得这道题目很简单,后来找了几个学生一了解,才发现很多人不明白这道题目的意思。在讲解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找出“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接下来一个问题是:这让你想到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不约而同的说:ATP!这时候题目源头已经呼之欲出,我要求学生尝试把这个题目变成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类型。这时候,我请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她这道题目也是错的)来回答这个问题,她给了一个很满意的答案:能够合成ATP的结构有哪些。到这里,这道题目的“源头”其实已经找到了,相信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再难倒那么多学生了,这是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我又请了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但是很认真)来回答这个问题,她同样没有让我失望,并且得到了这题目的答案。

例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可不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

A、CO2的生成 B、胃蛋白酶的合成 C、mRNA的合成 D、ATP的生成

这道题目的看起来很散,似乎不是集中在一个知识点,但事实上它的落点就是在一些生理过程进行的场所上,另外这道题目的关键点还有一个,那就是“人体细胞内”。接下来就是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剖析,A选项,首先要把CO2的生成联系到某个生理过程,对于人体内的细胞而言,无疑应该是有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仅仅是乳酸。那么这个选项的落点就在有氧呼吸这个知识点上,这时候就已经找到源头了,在心中有“源”的情况下,就清楚的知道,CO2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产物,场所是线粒体;B选项,在前面的一番剖析的基础上,胃蛋白酶的合成场所几乎就能直接想到核糖体;C选项,联想到了什么?“转录”――学生的回答,接下来,没有我的提问,他们说了三个字“细胞核”,“是不是细胞器?”“不是!”;D选项也已经不用再分析了,这道选择题的选项相对而言比较散,这个时候就需要给每个选项找到源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学生真正学会了寻找题目的“源头”,那么这些千变万化的题目都能够回归到有限的基础知识上,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寻找题目源头的过程,实际上也成为了不断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强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但是成绩却是一直平平,就是因为缺乏了把题目快速联系到知识点的能力,所以即使记住了很多知识点,那也是一潭死水,没有用武之地。而学会了寻找题目的源头,才能把自己拥有的知识变成活水,越来越清晰,在做题目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把握,这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重视。这让我想到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话,为有源头活水来”。

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题目的落点都是我们平时都在强调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有信心去探索题目的原意,在书本知识和千变万化的题目之间游刃有余!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中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