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30 05:29:56

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江苏省扬州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次调研是为了了解扬州市小学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的认识程度,正确把握当前自主发展水平的现状,构建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平台,探索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模式,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管理,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评价,从而为扬州市制定促进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查方法

(一)样本

考虑到地域分布的原因,本次研究从扬州市所辖的邗江、江都、仪征、宝应等县区10所小学分别任意选取20名教师,共计200名教师,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对象中既有城区小学教师,又有乡镇中心小学教师。

(二)工具

该问卷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对专业的认识与发展的现状;第三,教师自主发展平台;第四,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第五,教师自主发展管理与评价。围绕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本问卷共设计了42个相关问题,其中10道多项选择题,32道单项选择题。

(三)施测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接受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查的教师中男性占总人数的32%,女性占68%,这与扬州市小学教师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吻合。其中,省实验小学教师占总人数的80%,一般乡镇中心小学教师占20%(经过多轮创建工作,扬州市不少郊区及原乡镇中心小学已创建为省实验小学)。

在调查对象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人群,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2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2%,25~35岁教师占60%,36~45岁教师占24%,46~55岁教师占11%,55岁以上教师占3%。教龄方面,被调查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5年及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6%,6~10年和11~15年各占29%,16~20年占21%,20年以上占15%。职称方面,中学高级教师占总人数的2%,小学高级教师占49%,小学一级教师占45%,小学二级教师占4%。学历方面,中师占总人数的5%,大专占34%,本科占59%,研究生(含在读)占2%。参加工作时第一学历为高中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7%,中师占61%,大专占16%,本科占6%,此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在工作后,都经历了学历的提升。业务荣誉称号方面,市级和区县级骨干教师各占总人数的11%,乡镇及校级骨干教师占13%,未获得过业务骨干称号教师占65%,调查对象中未出现省、市级特级教师。

(二)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与现状评价

1.对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

关于自主发展的目标方面,95%的教师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意识,其中,44%的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51%的教师曾经考虑过,但没有具体的目标与规划;另有5%的教师没考虑发展目标,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53%的教师认为是源于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更优秀教师的愿望;14%的教师认为是自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9%的教师认为是追求职务职称提升的需要;24%的教师认为是源于适应时代要求,不被淘汰的压力。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42%的教师归结于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24%的教师归结于管理部门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22%的教师归结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还不是很重视;9%的教师认为是培训跟不上;另有3%的教师归结于教师个人原因,缺乏动机。由此可见,学校管理应适度减轻教师压力,对教师自主发展采取政策支持。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有哪些?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和教学观念新,科研能力排在第四位,而职称、学历和教龄居于后列。

2.自主发展的现状评价

关于目前的专业发展状况,28%的教师持满意态度,53%的教师基本满意,19%的教师不太满意,未出现很不满意者,表明教师的总体心态是良好的。关于目前自己最需要发展的方面,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学科专业方面的素养,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教育技术和职业道德及职业理想分别居于4~6位。就平常的教学效果而言,16%的教师认为很好,65%的教师认为较好,19%的教师认为一般,没有教师认为较差。

(三)自主发展平台

1.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

67%的教师参加过乡镇级培训或教研活动,89%的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培训或教研活动,54%的教师参加过扬州市级培训或教研活动,33%的教师参加过江苏省级培训或教研活动。在近5年来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中,50%是围绕课程改革或者科研的培训,27%侧重于学历的提高,18%的教师是为了完成国家继续教育要求的培训,有5%的教师几乎不参加或没有机会参加。培训与教研活动总体上是好的,就效果而言,38%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60%的教师认为有些帮助,只有2%的教师认为几乎没有帮助。在培训活动中,市教科所、教研室发挥了最大的作用,40%的教师认为市教科所、教研室实施培训的收获最大,25%的教师认为区、县教研室、教科所实施培训的收获最大,其后依次为省教科院或高等学校、校本教研和区、县进修学校。平均算下来,每位教师每天能自己用来阅读教育类书籍期刊的时间为:40%的教师不到半小时,43%的教师半小时至1小时,10%的教师1小时以上,7%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2.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

总体说来,教育局和学校对教师外出参加听课、教研、学历提高等学习活动是支持的,47%的教师反映非常支持,48%的教师反映比较支持,仅有5%的教师反映不太支持。大部分学校对教师在赛课、论文、学历培训等方面获得的荣誉建立了奖励机制,77%的学校有财、物奖励,21%的学校以精神鼓励为主。各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非常重视,就每位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而言,工作前5年受训的时间占到目前为止受训学时的41%,工作5~10年教师受训的时间占到目前为止受训学时的44%,其后则逐年减少。学校订阅的供教师学习的教育杂志总体数量不多,教师反映有1~2种的占23%,3~5种的占31%,6~10种的占32%,10种以上的仅占14%。关于订阅、购买教育杂志、书籍的补助,30%的教师回答“有一点补助”,65%的教师回答“没有”。学校对教师自主订阅教育报刊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仅有5%的教师自己订阅报刊较多,78%的教师有一点,17%的教师完全没有。各校普遍对业务学习比较重视,89%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9%的教师反映很少组织。关于教师实现自主发展期望最需要的工作条件,41%的教师认为是人文环境,32%的教师认为是办公环境,21%的教师认为是信息资源,6%的教师认为是校园环境,此结果表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自主发展作用明显。关于学校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的机会或条件,教师最希望的依次是业务进修、学习环境、激励制度、成果评优和学历提高。

(四)自主发展模式

关于学校组织教师业务学习的形式,按次数多少依次为听课并研讨、请校外的专家来校讲座、校内组织讲座和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与此相对应,教师最喜欢的专业发展形式依次为听课与专家评课、听讲座并与同行及专家交流、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培训班的脱产学习和校本教研。此结果表明,听课、听讲座仍然是广大教师最经常与最喜欢的学习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是否可以大力提倡网络学习与交流呢?调查表明,33%的教师很喜欢,34%的教师喜欢但没有条件,30%的教师喜欢程度一般,仅有3%的教师不喜欢,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网络学习与交流值得提倡,但现阶段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最想从哪些渠道获得帮助?46%的教师选择教研人员,22%的教师选择校内同行,18%的教师选择图书资料,14%的教师选择网络信息。按照实际得到的帮助来源多少排序,依次为校内同行、网络信息、图书资料、教研人员和高校专家。此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得到的帮助与实际获得有着较大的差距。

(五)自主发展管理与评价

关于学校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是否纳入考核,38%的教师反映大部分纳入考核,47%的教师反映有些纳入考核,15%的教师反映完全不纳入考核,此结果表明各学校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考核还是比较关注的。就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主体而言,按照选择数量比例依次为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校综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接受调查的学校均建立了教师业务档案,69%的教师反映学校有教师业务档案,且完善;31%的教师反映虽然有,但不够完善。关于学校保存的教师业务档案的内容,按数量多少排列依次为:①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② 工作计划和总结;③ 个人反思总结;④ 学生评价记录;⑤ 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关于学校开展的针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评选,按照频率高低依次为教学能手评选、优秀教研组评比和科研标兵评选(或与此相类似)。

四、促进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自主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外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是有时间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逐渐失效。教师自主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只有具备内在需要的驱动力,才能保持长效的作用。只有引导教师明确自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专业发展才可能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组成部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二)引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自觉度

教师职业生涯计划旨在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提高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持久地处于高度自觉状态。教师通过制订职业生涯计划,明确自主发展目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能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形成高品质的专业情意。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一个主动的、动态的成长过程,体现出教师的生活价值和奋斗目标。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仅是高素质、高品位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三)有效推进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建立教师自主发展的保障平台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校本教研工作,是学校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对以经验积累为主要要求的青年教师发展更为重要,效果也更为明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扬州育才实验学校针对师资队伍年轻的现状(平均年龄不足30周岁,75%的教师为30岁以下),尝试“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思路,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展示、合作和反思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丰富研训形式,采取校外学者与校内专家相结合、校外观摩与校内研讨相结合、现场研训与网络研训相结合等形式,促进教师优化发展;围绕关于差异教学的科研课题,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彰显研训成果,激发教师成长欲望。学校努力完善校本研训机制,把日常教研活动、教学比赛、交流论坛、研讨培训、专家指导、课题研究整合为一体,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中心,以各项制度为保障,营造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

(四)创新促进自主发展制度建设,激励教师主动实现自身职业价值

各校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为契机,应建立合理、长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导师带徒办法,有条件的应支持名师设立工作室,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激励教师主动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五)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实现教师自主发展本质的飞跃

教育家吕型伟曾经在系统研读了一年的教育理论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一年的系统学习,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没有这一年系统、扎实的学习,我就没有日后的认识水平。”一名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工作后,往往实践经验积累不少,对教育也已经有不少思考,可由于缺乏对教育理论的系统掌握,无法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也就严重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如果有条件让掌握系统教育理论的专家教授与小学教师结成伙伴,通过探索、交流与对话,创造出新的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与文化,那么成熟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就不会只是美好的愿景,而有可能成为美妙的现实。

【注: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GJA114018。】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江苏 扬州,225001)

上一篇:生物学习中的“解题思源” 下一篇: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面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