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有效课堂,有效语文

时间:2022-08-31 07:22:45

有效朗读,有效课堂,有效语文

【摘 要】语文课堂,从来都格外重视朗读的教学。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朗读的形式是日趋多样化。但纵观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的热闹劲往往盖过了语文本身的需求,有时甚至将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去追求朗读的风采,个人感觉,有效偏颇,值得商榷。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

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性。在目前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对于各年段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低年级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然而有些低年级的教师却没有准确把握本年级段的要求,使得朗读教学走人了一些误区。

1.忽视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表现在:①.以指导读准生字词代替对课文正确朗读的指导。部分教师上课时花大力气指导学生读准“我会认”里的生字词,以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读文了,而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方面用时太少。导致学生虽然认识生字,但课文却读得磕磕巴巴。

②.以课前预习和小组内读文替代教师的指导。新课程改革试行至今,许多教师已能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的老师以课前预习和小组内交流检查读文替代教师的指导,就导致部分学生只能把课文读顺,却远没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

③.降低要求,以为“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就是让学生把字音读准了,读得不磕巴就行。因而当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唱读、停顿不恰当等问题时,教师没有及时地纠正指导。

④.以为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只需要将课文读熟了就能达到,或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自然就能形成,不需要教给方法。因而当学生读课文读得不够好时,教师往往是指责孩子课前读得次数太少了,只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朗读方法的指导。

2.过早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很多老师从孩子接触课本中的第一篇文章就开始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尤其是有人看课时更是把指导有感情朗读作为课堂的亮点,大花力气。但实际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师指导的辛苦,孩子们读的辛苦,可就是达不到有感情的标准,充其量也不过是模仿老师读得像一些而已。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拔高要求,过早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细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序列性。小语第一册教材中,对于每一篇课文的朗读要求只是“正确、流利朗读”,第二册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到了第三册只对三篇课文——第20.23.31课才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对其余课文的要求仍然是“朗读课文”。到了第四册教材中才大量出现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同时根据课标的要求,即使是三、四册中的“有感情朗读”也只是“学习”而已。可见,低年级段的朗读要求是有一个序列性的,从正确流利读出一定语气有一定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序列,把每一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踏踏实实的训练好每一步,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其实出现以上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部分教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要求的内涵把握不准。到底怎样才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呢?笔者认为,“读正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能恰当的停顿。“读流利”的要求是:不顿读、不指读、不重复、不唱读、语速合适。其二,对于课标中学生能力的要求程度把握不准,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然要“学习”,就说明学生的这一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离不开教师对于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3.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朗读:

3.1 范读。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示范最大的特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神态和动作等多种信息传达给学生,它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激励作用以及理解课文的作用。

3.2 领读。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朗读能力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比较少,如果遇到课文中出现翘舌、轻声、儿化、变调时,也不便用概念加以说明。遇到长句时,也不便怎样讲断句。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如果教师利用领读,不用多讲,学生一学就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读准字音和声调,并读好重音和语气,读出句子中或句间的停顿。

3.3 引读。引读是指教师利用提示语来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训练方法。在小学低年级运用引读,多是指把一句话分做两部分,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这种方法是比较适合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形式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朗读是从读好一句话开始的,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学生所接触的句子是“什么……是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样的基本句式。读好这种基本句式是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利用引读法指导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基本句式的结构特点和正确读法,同时对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也有帮助。

在这众多的朗读方法中,最离不开的就是——“眼睛走在嘴前边”。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在读课文时往往是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这是形成顿读、指读唱读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读法还不利于了解语意,形成语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教给孩子“眼睛走在嘴前边”的方法。告诉孩子,当你的嘴巴在读这个字时,你的眼睛要比嘴巴跑得快一点。开始训练时眼睛比嘴巴快一个词,最终就会发展到一眼看一个短语了。

而“能恰当地停顿,语速合适”这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选准停顿点和把握停顿的时间。主要是看标点符号停顿的方法和读长句子的停顿方法。这些方法老师们都知道,但是要使学生能恰当停顿,却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整个一年级的教学时间,对于个别生甚至需要延续到二年级。这就要求每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正确、流利朗读”的要求,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有助于培养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想象,鉴赏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或恬淡,或悲壮,或明朗,或秀美,都以其回肠荡气的意境打动着我们,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又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充分抒发激起的感情。因此,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产生情感体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

上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下一篇:初中学生数学解题中的错误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