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的界定性浅析

时间:2022-08-31 04:32:39

中国传统图案的界定性浅析

摘要:中国传统图案历史悠久,以其独立而又统一的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视觉文化。虽然我们今天的文化语境已经变化,但传统图案依然拥有它独特的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由来、定义以及历史范畴的做个浅显的界定性分析,旨在对中国传统到底包含什么图案有个清楚的解析。

关键词:图案;传统;艺术

在世界上,那些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辉煌一时的文化,曾经为世界文明贡献过全部遗产的文化,都不曾像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前后五千余年保持着丝丝入扣的传承关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的传统图案犹如王冠上的宝石一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图案”一说的缘起

“图案”这个词在汉语中正式出现并实指社会的一种艺术分工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在此之前,由于艺匠的专业分工不细,一个艺匠艺术水平的高低全靠手上技能的操作与把握,师承相传,仅仅在相传过程的有一些口诀的传授,根本谈不到理论的总结。尽管如此,在我国历史上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披图案谍’《汉书•礼乐志》,‘按图索骥’《艺林代山》之类,‘按图’也即图按只是没有当做概括一项工作的名词,而将‘按’字改成方案之‘案’后,其词义更为明显”

我们现在所说得“图案”一词,源于日本学者对西方“Design”的翻译,然后传入中国的。“明治维新16年(1884)日本出版了《水车意匠法》,意匠即Design,明治维新34年(1902)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设立了‘工业图案科’,这里Design译成‘图案’。”同被Design翻译而来的意匠和图案是同义词,后者使用得较为广泛,因为日语的汉字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图案一词代替Design一词传入到中国。中国辞书收入“图案”一词最早可能是1936年版的《辞海》,在词后注有英文的Design。

二、图案定义的界定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关于图案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我国美术界对图案定义的理解和表述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界定。

第一层面狭义界定,图案从构词上来看,“图”是图形图像,“案”则是计划、方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对图案的“狭义理解为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一般来讲,人们对图案的理解普遍是这种狭义的涵义,往往把图案等同于“纹样”。一提到图案设计就想到花卉、动物、风景等平面图形或纹样的设计。

第二层面广义界定,老一辈装饰家庞薰l先生提出:“图案,就是设计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方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对“图案”的广义界定为:“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造型结构、色彩、纹饰的设想,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的制约下,绘制成的图样。”

而雷圭元先生对图案的界定则更为广义,他在《图案基础》一书中,对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综上所述,图案指对某种器物或建筑实体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没有其他的装饰纹样,也同样属于图案范畴。图案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和繁衍,如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图案体系,而中国传统图案则是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三、中国传统图案范畴的界定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图案,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图案”一词从日本的引进,图案学才作为专门学科,出现在一些美术专科学校教学课程中。在现有对图案的研究著作中,并没有对传统图案明确定义和划分准则。张道一编著的《中国古代图案大系》虽然以年代为经线,列举出了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图案风格,但是对传统图案的定义和范围划分没有明确,不免有些遗憾。

高丰在《天公意匠――中国艺术设计史研究》一文中对传统艺术设计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划分,“农业经济时代的手工艺生产,就是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发展的唯一依托”,把生产方式的不同作为区分传统工艺设计与现代工艺设计的主要依据。实际上,中国历代的每次新艺术风格的出现和新工艺的诞生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原始彩陶的创造和发展,出现的鱼纹、花纹等,并且为了适应器物的造型,有些图案还以连续的方式出现;汉代建筑业的发达带动了作为建筑材料的砖瓦以及石材生产的发展,使瓦当、画像砖和画像石在该时期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产方式对传统图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技术的传播方式上,中国传统图案创作技术是通过师徒相授、子承父业而代代相传,“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由于艺匠的专业分工不细,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全靠手上的操作,师承相传。”这种师传根本谈不到理论的总结,仅仅有艺人的口诀,和在传授过程中迸发的一些理性的火花。而现代图案相对于传统图案而言,是在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在工业大生产中完成的。设计经验的理论化、系统化,即使脱离了面对面的言传身教也可以通过文字、书刊等方式传播。传统图案主要出现在手工艺品中,而现代艺术图案是对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传统图案是以传统文化精神为背景的,建立在农耕文化和手工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图案。同时还应明确以下两点:

1.民间艺术图案是传统图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精神内涵是多方面的。从民间生活习俗来看,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多与信仰相关,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伴随这些艺术形式产生出来的民间艺术图案,如民间木版年画图案、印染纺织图案、剪纸图案等,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在图案历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生产方式由农业、手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但这并没有改变民间艺术创作的方式及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民间艺术是传统手工艺的基础,它扎根于劳动人民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民间木版年画,年画有多色套印和印绘结合等手法,以线造型,以色相辅,分中堂、条屏、门神、挂笺、灯画等种类。题材从“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到《西游记》《水浒》《隋唐演义》中的英雄物,它们的艺术造型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特有的观察方式与思维方法,它们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并世代相传,“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涵盖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范畴”,融入到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认为中国民间图案作为中国传统图案的一部分是必须确定的。

2.中国传统图案发展时期到清代截止

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决定性的,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最为关键。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中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渐削弱,工业化生产方式给中国传统的封闭型经济模式以很大冲击,建立在中国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迅速向西方社会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与此同时,传统图案的创作方法、造型意识、生产方式都开始了现代化的更新。“五四”新文化转型促使了20世纪中国对西方文化、科学、艺术的学习、模仿和追求,置身于这种文化环境中,以西方理性与科学为核心观念建构起来的现代知识型标准重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随着城市化发展,传统艺术在新艺术的不断渗入下,形成了现代的审美风格。因此清代以后我们很少看到传统图案形成新的风格,归根结底仍旧是生产方式的转变造成的,所以谈到传统图案的发展史是以清代为结束时间点。

在此,从原始时期开始至清代结束,在传统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劳动人民用手工艺生产方式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都统筹为传统图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带来了传统图案的衍生与变化。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在传统图案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艺术图案。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古代图案大系》,美工图书社,1995年版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年版

[3]刘坤.《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吉祥文化研究》,合肥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5]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页

作者简介:

彭静,宝鸡文理学院教师。

上一篇:试论平面设计中图形的运用 下一篇:论化妆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