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潘氏《中国绘画史》之“唐代之绘画”

时间:2022-06-30 06:42:17

浅谈潘氏《中国绘画史》之“唐代之绘画”

摘要:潘天寿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史》用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语言,以大量画家为例,阐述唐代之绘画,不足之处是稍显概括。

关键词: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唐代绘画

由潘天寿先生编写的《中国绘画史》是一部较早的关于中国绘画相对系统的整合,它是基于我国近代对于传统的艺术研究不足的情况下仓促编纂而成的。这本书并不大,但阅读后发现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是要花些功夫细读的,其原因是文中语言精炼,且此书初版印于1926年,当时是刚发生不久的时间,中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对后来中国用语影响很大,潘老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正是处在革命时期,所以此书语言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

本书把中国绘画史共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本文选择中华民族最值得自豪的时期――唐代进行概述。而唐代的繁荣也体现在绘画方面,宗教绘画的备受推崇以及文人画的出现与推广,山水画的发展。然而潘氏先是根据唐代的历史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尤其是宗教对绘画的影响给予总的介绍,又把整个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分别介绍这四个时期的绘画。作者在书中这样说:“文学,绘画均为国民思想之反映。有唐二百八十余年间,因政治风尚之递嬗,文学绘画二者,亦自受其推移之影响。”

由于唐代历经二百八十余年的时间跨越,其发展也是由衰到盛、由盛到稳、由稳到衰的过程,从其绘画的整体来看,也是会有相应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编写方式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和宗教与绘画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就这一关系在文中体现得相当充分,因为他不但对唐代整个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详细,而且在介绍初、盛、中、晚唐绘画前又分别细致地阐述了四个时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宗教的发展情况,这在王伯敏先生编著的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绘画史》中是不曾见过的,此原因可能出于二者编写的绘画史的线索不同,潘氏是以时间的变化为划分的依据,而王氏则是以绘画的种类的不同来划分唐代绘画的,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鞍马、杂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间绘画、绘画理论。虽分类精细,但与唐代整体历史背景联系甚少,多少会有点感觉零散,但画家的个案论述较完善,而潘氏的《中国绘画史》优点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书中画家介绍的较多,不过个案分析的却相对有限,这也许与编写此书当时的资料搜集的局限性有关系。

陈师曾先生编著的《中国绘画史》与潘氏编写的《中国绘画史》从收集素材到编写完成,再到出版,都应属于乱世之中,也是“我国近代对于传统艺术研究之不足”的时期。前者则是把唐代绘画分为“唐朝前期之绘画”“唐朝后期之绘画”“中唐之绘画”“晚唐之绘画”。在论述的线索方面二者是相同的,都是以时间的划分为线索,但不同的是前者相对于后者更为概括,陈师曾先生把潘老所言“初唐之绘画”归为“唐朝前期之绘画”,把“盛唐、中唐、晚唐之绘画”归为“唐朝后期之绘画”和“中唐、晚唐之绘画”。笔者认为陈师曾先生在总结标题时,出现了严重的不妥,唐朝后期已经包括中唐和晚唐。根据其内容来看,其文章依然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唐之绘画。由此可以看出潘氏借用陆放翁的分唐诗的方法来划分唐代绘画是比较恰当的。

石守谦在其《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中写到:“潘氏如此着重唐朝国力变动所引起社会鉴藏风气提升的作用,虽然在对中晚唐朝的评价结果与张彦远相反,但两人的基本构架却是类似的。”这时所指的“基本构架”,笔者认为就是当面对解释画史之变的工作时,他们所观察到的主导力量是“由宫廷出发而来的政治影响”,但是,并没有“涵盖全面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①,且在郑午昌所著的《中国画学全史》中,也是相同的“基本架构”,在唐之画学一章中,偏重于甚至是完全“由宫廷出发而来的政治影响”来阐述绘画之发展,最明显的就是郑氏在他的《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将绘画的发展史共分为“实用时期”“礼教时期”“宗教化时期”“文学化时期”。而“唐之画学”就归类于“宗教化时期”,可见其与潘老以及张彦远的基本构架的相同之处。其实潘氏的说法和郑氏以及俞剑华②、王伯敏、陈师曾的说法有近似之处,都相对保守。从分析的角度以及阐释的出发点都较官方,他在概述及分别阐述初、盛、中、晚唐之背景时这样写道:“唐高祖受隋禅统一天下……”“以言宗教,除景教、回教、拜火教之先后流入外,实为儒、释、道三教汇流时代”“唐兴,太宗高宗,均崇尚儒学……”

从内容上来看潘老的《中国绘画史》,笔者发现潘老在阐述唐代之画论中,这样写道:“今就其所论而类别之:一为画家之品第;二为名画之评赏;三为古画之鉴藏;四为绘画学理之探讨;五为绘画方法之阐明。”然后又根据每种画论分别一一细述之,如:关于画家之品第者,有李嗣真之《续画品录》,僧彦之《后画录》,朱景玄之《唐朝名画录》三种。并且在介绍每位名家时多引用其著作中的片段,这样细致阐述画论的著作实在少见。如: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云:“夫关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王维《山水诀》中“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一般的著作中仅仅是这样介绍,首先提出当时的著作的名称,尤其以谁的为重。仅仅几行字一带而过,他们忽视了画论的重要性,其实画论是与绘画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画论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总的来看,潘老编著的《中国绘画史》是一部对近代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史其极大推动作用的书籍,语言简洁精辟。其中唐代绘画的描述与评价也是相对完整和细致的,他是把整个唐朝的绘画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分别来描述的,而且在每个时期的绘画介绍中,又从绘画的种类、风格以及内容来评述绘画,实为可贵,但其不足之处就在于稍显概括。文中较多介绍唐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并以之为纽带,进而使各时期之间联系紧密,但就如上面提到的作者仅仅“由宫廷出发而来的政治影响”来阐述绘画之发展,如果能够“涵盖全面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笔者认为,潘老的这部《中国绘画史》可能就会更加完善和全面了,这也会是他的书的内容更具可考性。还有就是潘老对画论的介绍和阐述也是相当值得后辈学习的,尤其是他对画论的分类,就像王伯敏给唐朝绘画分类一样精确,颇费心思。潘氏的《中国绘画史》对于中国近代研究传统绘画史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后人在此基础上也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潘老的这本书为当时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注释:

①详见石守谦所著《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

②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3]陈师曾,徐书城点校.《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5]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大学出

版社

[6]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亚冰,四川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专业油画

上一篇:军旅歌曲《血染的风采》浅析 下一篇:文化产业与东北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