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时间:2022-08-31 04:28:29

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既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能更直接有力地进人人的情感世界。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思想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例如通过声乐教学中对新课的情感铺垫,在教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时就借助灯光、布景等,设置在夜深人静时,窗前映出老师在灯光下孜孜不倦工作的情景,在这种意境下加之老师富有感情的范唱、弹奏,促使学生酝酿情感,于平静和波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二、提示背景,渗透思想教育

音乐教材中器乐或声乐作品,大多寓意深刻,并且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正确的提示、恰当合理的运用,其效果比生硬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富有感染力。音乐教育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依靠优美动听的旋律及其深刻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歌曲《学雷锋》教师就可以用故事,生动地讲述雷锋悲惨的童年、在新社会幸福的成长,他为人民做了无数件好事等故事,这样就使学生在学新歌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又如教唱《长城谣》这支苍凉悲壮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首先把作者的生平、创作过程和时代背景向学生做了全面介绍,通过提示背景,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对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在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中,体会音乐的语言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众所周知: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对同一作品产生一系列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做出不同的理解和反映,这一过程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总维”的有机结合。例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充满诗意的爱情主题时,学生听后一般能根据乐曲主题想象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形象。他们说:“大提琴的音色浑厚,表现了男性那种憨厚纯朴的性格:小提琴的音色清澈明亮,表现了女性那种娇美细腻的美感:最后长笛和竖琴描绘了飘渺的“仙境”,加上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大众的愿望和想象――梁祝在天化成蝴蝶翩翩起舞。最后得出结论:抒情、委婉、优美、动人,表现了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憧憬。在欣赏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发散思维”。听完乐曲之后则是依靠“集中思维”对乐曲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懂得了音乐的语言美。

四、渗透传统民族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以礼仪之邦,道德之乡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除了创造出丰硕宏伟、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之外,还以其非凡的才华创造了瑰丽璀璨的精神文明,这其中就包括别具一格的华夏之声。民歌的委婉、琴瑟的悠扬、钟磬的清脆,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

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曾在他的教学法中提出:“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利益,提高全民族音乐化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通过学习本民族音乐的民间传统,树立民族意识”。教师立足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与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情感。比如欣赏《苏武牧羊》这首民国初期的优秀历史歌曲中表现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精神形象,歌曲的旋律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点,古朴苍劲、通俗感人,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有统一又富有变化。歌曲用宽厚、舒展、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及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音乐又以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生动活跃的文学语言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我们要把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

上一篇:论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程的改革 下一篇:天湖那木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