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结合途径探究

时间:2022-08-31 05:11:32

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结合途径探究

摘 要: 在德育实践中,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互相分离。实际上,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各有优劣。若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则可优势互补,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因此,探究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结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德育实践活动 结合途径

一、“相互分离”的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

中职德育课是指中职生在德育教师指引下,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通过某种形式集中、持续的学习体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的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校根据学生道德水平实际开展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德育实践工作的活动。可见,中职德育课和德育实践活动都是道德教育的途径。但不少德育工作者在处理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关系时出现了偏差。

理论上,有些观点一味肯定德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否定德育课的价值。不少观点认为,德育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德育的实践本质”,更能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是一种比传统德育课更有效的德育手段。在空间上,它将“德育”搬出了教室,改变了传统德育课的教育环境;在形式上,它改变了传统德育课“语言灌输”的德育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发挥了主体性;在评价标准上,它改变了传统德育课以“书面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标准,注重挖掘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行为闪光点”。因此,出现了“以德育实践活动取代德育课”的倾向。

在实践中,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脱节。一方面,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脱离。尽管不少德育教师认识到了传统德育课存在“教学手段过于灌输化”、“教学目标过于智育化”的缺陷,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完善,但大部分德育教师没有从实践活动的角度考虑提高德育课实效性,仍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将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演绎”成“具体的、易懂的知识”。中职德育课仍是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的“智育”活动。另一方面,德育实践活动课也缺乏与德育课保持必要的衔接。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种类繁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锻炼能力、认识自我的平台。然而,中职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往往由各德育部门独立组织开展,缺乏德育教师的支持与配合。这使得实践活动与德育课分离,德育课程中的道德价值取向往往难以为实践活动所承载,德育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优势互补”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

与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相比,中职德育课有其缺陷,也有德育实践活动缺乏的优势。

中职德育课的缺陷体现在:(1)时空统一固定,不能给学生创造新鲜的德育环境。德育课是由学校预先安排的,课室固定。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空都比较灵活,给学生创造了新鲜的德育环境。(2)教学内容抽象。中职德育课的内容一般是教材的内容,而教材的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而德育实践活动则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喜好安排的,内容呈现情节化,形象生动。(3)表现形式单一,教学呈现“智育化”倾向。德育课上,德育教师主要采用语言、文字及多媒体等手段来将抽象的德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德育课主要投入了智力,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形式众多。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参与,不仅投入智力,更投入情感与行为。可见,与德育实践活动相比,德育课的缺陷确实比较明显。尤其德育课的“智育化”特征,使得其德育功能备受怀疑。“知善不等于行善。知善或认识善都是理智的问题,而行善、爱善、向善、求善则属于情感或行为的问题”。[1]学生通过德育课虽然懂得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但未必会信奉和践行这些道德规范。

既然如此,那德育实践活动是否可以取代德育课成为中职德育的“主渠道”呢?诚然,德育课因局限于传授道德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而逊色于德育实践活动。但德育课也有德育实践活动所缺乏的优势:(1)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受许多客观因素限制,而德育课则一般能“风雨无阻”。校园外大规模的德育实践活动,由于受资金、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开展得过于频繁。校园内的德育实践活动,也因场地、设备等资源的稀缺,各班级往往产生冲突。而各个班级有专门的教学资源,德育课能预期开展。(2)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需要调动。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只有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但德育课学生参与程度就比较高。(3)德育实践活动给每个学生传递的信息往往不确定。德育实践活动并没有明确地将“活动的价值取向”告知学生,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性格喜好等存在差异,学生在同一德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往往不同,甚至相反。而德育教师在德育课堂中则明确地传授给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可见,德育课和德育实践活动各有优缺点。对待两者关系的态度不应是以哪个取代哪个,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三、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途径

中职德育课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可创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而德育实践活动与中职德育课相结合,则可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确定的价值指引,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那两者以何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呢?

1.将“活动”搬进德育课堂,以“活动”的形式来开展中职德育课,即德育实践活动课。在德育课堂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活动”的形式,将德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道德情境”中体验道德知识,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德育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要把握以下三点:(1)德育教师要认清自己在德育活动中的地位,恰当发挥作用。在传统德育课程中,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中“唱主角”。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中,教师成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导演”。教师事先确定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活动方案等。当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时,除了必要的指导外,德育教师还要将德育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角。(2)德育实践活动课“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德育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德育实践活动课效果的优劣。因此,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方案需要把握四条原则:①“新颖性”原则。活动形式必须新鲜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②“德蕴性”原则。实践活动应当承载“道德价值观”,发挥德育功能。③“广泛性”原则。实践活动应当尽可能吸收全体学生参与。④“程序性”原则。实践活动课应配置活动主持人,分清活动的步骤,并把握好各步骤的衔接。(3)创新德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机制。传统德育课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这是德育课程“智育化”的产物。而德育实践活动课不再单纯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更关注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情感反映与行为表现。因此新的评价机制应该聚焦于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情感反映和行为表现。评价不应是单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

2.中职德育课保持原有的教学形式,在给学生传授完道德知识后,加以德育实践活动的辅助,以升华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传统德育课只让学生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是“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品质的一部分,是行为的动机,能支配行为有更好的效果;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则是有关的道德知识,例如什么是诚实,纯洁、仁慈等知识内容。这些道德知识内容被一个人掌握了并不必然对该人的行为产生影响”。[2]如何让学生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转变成“道德的观念”呢?这需要实践活动与德育课衔接,让实践活动成为德育课的实践平台。(1)加强中职德育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德育理论培训。不少德育实践活动组织者缺乏道德理论知识,不能意识到具体实践活动蕴含的“道德价值取向”,不能将德育实践活动与德育课衔接,削弱实践活动应有的德育功能。(2)加强德育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配合。中职德育教师参与和配合组织其他德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德育实践活动组织者更好地发掘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增强德育实践活动的德育效果。(3)拓展中职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的衔接形式。中职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结合方式有三种:①德育主题活动。德育主题活动将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升华为一定的德育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德育主题设定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知识。活动的主题包括青春期生理、爱情婚恋、防范、人际交往和青少年犯罪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德育主题活动通过座谈会、讲座、播放教育片、参观访问等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德育课中的道德知识。②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是在校外专门的场所,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一种德育形式。德育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针对不同的德育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每个实践活动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基地中,通过一系列形式鲜活、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形成自身的道德体验,提高道德水平。③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校园社团活动、校园重大节假日活动、校园劳动实践活动、校园公益活动和学生毕业实习活动等,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这些活动为学生展现个性、认识自我和锻炼能力提供了平台。如何让这些校园活动成为德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呢?一方面,德育教师要挖掘这些实践活动蕴含的“道德价值”,并做广泛的宣传,让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从制度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比如将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作为衡量学生道德表现的一个尺度,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4,24.

本文属于“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科研重点课题”关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为:ZJD2010-A-008。

上一篇: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 下一篇:浅议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