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展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8-30 04:38:10

怎样开展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78-02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答案,独立探求知识,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对知识讲解来理解知识概念的状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一种充满激情活力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怎样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从实践中我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帮助学生纠正依赖思想

长期以来以灌输传授为主的陈旧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课堂上弥漫着呆板、沉闷的气氛,学生己经习惯于当“录音机”,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抄笔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了怕动脑筋,懒惰、依赖的思想。在Reading课堂上,常常是学生阅读后提不出问题,遇到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不能回答,甚至启而不发。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懒惰、依赖思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讲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愿意探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只依赖笔记来学习,要增强练习的灵活性,使学生在笔记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强调独立的见解,从而“逼”着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当学生处于“愤”和“徘”的状态时,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养成探究的习惯。

其次,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是无法形成探究能力的。若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之后,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等多种渠道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背景材料,并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中了解生活和社会,体验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学生的探究兴趣。

2.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到所有的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怀学生,营造宽松的求知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情绪体验,鼓励学生尽量多地感受英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课堂思维,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例如在讲授“Saving the earth”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如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并且教师不去限制学生的思路,而是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交流,总结出很多有用的忠告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句生硬的说教,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了。

3.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思考、自由探究,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有不少教师像父母一样,这样不放心,那样不放心,上课时总是把知识嚼得很细喂给学生,长久下去会抑制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说明老师们对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并不陌生,但是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热闹的形式掩盖下的是空洞的内容。一般来说,所谓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学生便迅速地交头接耳;几分钟过后,老师说停,教室顿然鸦雀无声,这时老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交流之后,老师归纳总结(实际上是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就此结束,教学转入下一个环节。这样的讨论几乎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所谓交流也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话语霸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探究。

二、把握英语课程特点,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与自然科学不同,英语学科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征。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者应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非精确的结论。学生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非唯一的、共性的。然而,无论怎样的探究性学习,这个学习过程都应包含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问题情境阶段

情景是指外语交际的社会情景。外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通过各种社会情景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的意义,从而达到为交际运用语言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文本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回归,应经常营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课堂生活化,把学生置于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言情景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供场所。一般而言,英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为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问,从而诱发探究的欲望,激发探究的热情。在学习Good manners时,有的同学对美国餐桌上的餐具、礼节既好奇又不理解。为此,可建议同学先探究一下现实生活中国内各地饮食习惯及餐桌礼仪的差异,然后,收集一些国外餐饮习惯及餐桌礼仪。让学生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国外文化,开拓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开放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源进行学习(老师只是学生可利用的信息源之一)。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拓宽思路。

2.体验实践阶段

学生要多阅读、多思考,亲自体验,才能从中获得感悟,并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来说,或通过阅读作品体验特定情境,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或收集课内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得出结论。教师则要进行适时的点拨、提示,提供相关资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教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英语的规律。

3.表达交流阶段

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交流表达出来,并能合作互补。教师可让学生用演示、汇报、表演等方式来交流,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深化;师生还可以共同探讨某些存疑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论,对于有些内容,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阅读同类或相似的文章来扩大视野、丰富学习体验。

上一篇: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朗读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