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时间:2022-07-26 09:29:33

怎样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摘要:文章比较了我国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了东西部地区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实施产业倾斜和区域倾斜相结合的双重倾斜政策;按“因素法”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利用各种税收优惠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筹措西部建设资金;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等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缩小地区差距;经济发展;对策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跑比较

一、经济增长水平的比较。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的典型表现是西部地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份额下降,年均增长率持续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占国土面积71.4%,地跨10多个省、市、自治区,但对GDP的贡献却仅占17.5%。1998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东部地区的1/4。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8月份,全国GDP增长率超过10.0%的7个省市均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有半数的省份低于9.0%的增长速度。1978―1989年、1990―1995年、1996―1998年三个阶段东西部GDP之比分别为1:0.30、1:0.26、1:0.24。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状况比较明显,而且差距有不断扩大之势。

二、人均、地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从人均GDP来看,1994年东部地区为5438元,西部地区为2392元,差距近1.3倍;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159元,比东部低7374元,差距扩大到1.77倍。从地均GDP来看,1994年东部地区为204.9万元/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仅为12万元/平方公里,相差17倍。

三、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比较。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是西高东低,二三产业是东高西低,地区产业结构很不平衡。根据各省市产业结构综合分析,东部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第一产业的含量均未超过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突出,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均在4成以上。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一般低于30%,而西部地区农业比重一般均在50%以上。工业结构中,东部地区以轻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西部地区由于一直被作为东部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大多属于采掘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从所有制结构看,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高,如1992年浙江为73.6%,广东为67.5%。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所占比重低,如青海为l8.6%,内蒙古为23.3%。从人均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看,1995年,东部地区为1.4万元,西部仅为0.4万元;1999年,东部上升为2.7万元,增加1倍,西部为0.7万元,增加0.8倍。

四、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比较。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1998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430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5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550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低782元和1678元。如考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则差距将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434元,其中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达到5914.90元,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低,为1136.40元,两者相差5倍多。

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跑的经济发展对策

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一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当先起步地区已发展起来后,各地区的差别不宜拉得过大,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剌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以缩小这种地区差别,直至达到平衡。这一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方针是一致的。国家应及时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促使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剌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缩小差距、平衡发展,达到共同繁荣富裕。

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使投资向西部倾斜,而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目前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适当倾斜和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主要对策措施有:

一、实施产业倾斜和区域倾斜相结合的双重倾斜政策。首先,中央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的重点应转向西部地区,特别要提高对西部地区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内陆口岸,建设航空港,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市场。其次,政府投资要注重起到诱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增加投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投资领域,完善相关政策。如对在西部新办交通、电力、水利、广播电视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应实行比东部地区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对特定开发地区、行业、重大项目的新扩建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投资提供信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第三,开放投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对西部地区的投资。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需求量巨大,光靠政府的投资只能是杯水车薪,应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开放投资领域,允许民营企业介入对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有利于加快投资建设力度,又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保证投资效率。但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国有经济比重大,现阶段国家不宜再直接投资于竞争性生产领域、创办新的国有企业,以便为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条件。

二、建立按“因素法”确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充分考虑西部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扩大中央财政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数额,缓解地区财力分配的不平衡。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应主要用于: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教育;支持一部分工业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转移;通过贷款贴息的方式扶持西部企业的发展等。

三、利用各种税收优惠,大力吸引投资。要使潜在的投资者有在西部投资的积极性,惟一的办法是使投资者能获得比别的地区更高的净收益率。由西部的地理劣势所决定,在西部投资的费用支出较高,税前的收益率较低,因此要提高在西部的投资净收益,关键的办法是给以西部地区更大的税收优惠。国家可利用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税收返还等税收优惠,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发展要求的投资企业在西部投资。第一,发挥资源、边贸等优势,在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边境口岸设立经济特区或自由贸易区,采取税收优惠,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对设在西部从事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发展必须要在高技术和高科技运用、投入上下功夫,要考虑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从深加工和精加工上做文章,扩大内需,争取出口,以“专、精、特、新”占领市场。可选择在西部地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允许固定资产投资的税金一次性予以抵扣,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技术改造。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兴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投资,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集西部建设资金。主要措施有:一)建立西部开发基金,保证西部建设有专门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发行中长期西部建设公债,主要用于对西部地区投资的贴息。(二)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专门筹措西部地区发展资金,直接为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服务,并对建设项目进行专门管理和监督。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应优先安排给西部地区,对贷款项目可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更多地投向西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基础工业的发展。(三)组建股份制的城市合作银行,吸引外资银行在西部一些中心城市开办分支机构和允许开展人民币经营业务。(四)拓宽地方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吸引风险投资,在运用股票、债券等手段融通和筹措资金方面放宽条件,增强西部地区引资、融资能力。(五)逐步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在一些资源集散地,可尝试兴办期货市场,以形成合理的竞争价格。(六)给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较大的自。如适当降低申请贷款的资本金比例,允许贷款适当展期,实行差别利率,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浮动权,允许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权力。

五、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地区经济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技术、原料、能源、运输条件等生产要素外,人口数量和密度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西部大片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现代工业的基本条件不足,因此,必须重视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建设。开发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投资应首先向中等城市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经济较快发展,并向周边小城镇辐射,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此外,应选择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加以扶持,使之尽快发展成为一个个经济圈,形成对周围更强的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特许商“侦察”法 下一篇:简讯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