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30 03:27:28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文章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原则、指标分析等相关問题作了重点研究,试图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测度与评价提供一种思路与工具。

[关键词]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指标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7-0080-0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直以来是政府关注的核心問题之一。“十二五”报告指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但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改革的发展問题,更关系到粮食安全、国计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并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定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成为各级政府当前及今后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因此,研究测度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指标的设置原则

著名学者张九汉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因素,主要是农业资源再配置”,这是理论界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学解释的主流认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为了使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指标体系的设立应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和内涵为依据,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全面性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分析评价对象的本质和内涵,尽可能列出所有可以影响评价结果的指标,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指标库。因此,为了满足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尽可能选择多项指标以供筛选。

(二)精简性

不难看出,将所有的备选指标都加入到指标体系中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因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会导致指标体系出现多重共线性,即出现信息的重叠,同样,指标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获取指标数据的成本增加。因此,我们应该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信息的重叠,达到少而精。

(三)可行性

指标体系所包括的不同类型的指标,有的虽然在理论上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指标数据却难以取得。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便于获得,具有可行性。本文对指标的选取是建立在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对农业产业结构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参考和研究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实践运用中较好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而制定的。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测度指标

基于上述指标设置原则,对于测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指标分析,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即一个目标和两个市场)着手研究:第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和内涵,调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民收入和农业产量的高低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好坏的最终体现;第二,从要素市场出发,农业生产各个要素的投人数量和结构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拉动作用。

(一)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的指标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2)。2004年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强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各地区都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农业增收、农民增产也成为测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否的重要标志。

1.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多数研究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有着紧密、长期的联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为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应该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并制定长期科学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最终目的,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总产量增长整体作用的关键指标。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国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衡量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然而,笔者认为,各类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联系最为密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的提高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和最终体现。因此,提高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实现其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效应的指标

提高资源配置效应,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本文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出发,从要素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进步)的总量和结构对测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1.土地与复种指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短缺的耕地资源和不断增加的人口之問的矛盾将日趋尖锐。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土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利用程度,进而增加农产品供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反映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就是合理安排农、林、牧、渔四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更大的产出。复种指数的进一步提高是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科学技术深入应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体现。

2.劳动力与农村就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两种状况: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二是农业科技人才紧缺,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环境,就必须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降低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加速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又一重要指标。

3.资金与农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笔者认为,农业总投资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是弱质产业,经济活动很不活跃,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农业投入资金基本上依赖于自筹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这一观点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同。首先,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国外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其次,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再次,外商直接投资引起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进一步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問题,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贡献。因此,吸引外商资金投资农业,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4.科技进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而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的是广义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即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政策、经营管理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产出弹性×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当前,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农业经济保持动态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必要条件。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推广是改进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以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必由之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不仅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保证,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最终体现。

(三)反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效应的指标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与日俱增,我国农业发展进人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走向资源、市场双重约束,买方市场的需求变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农产品供给结构只有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会更有效率、更有效益。今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需求;既要分析研究现实市场的需要,又要科学预见未来市场的需求变动趋势。

1.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比值。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即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近年来,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出现卖雉和价格下跌等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停滞现象。尽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但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大小往往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只通过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测评农业结构调整效果,往往不准确。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基础上抛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变动才能准确地衡量农产品价格的相对涨幅,进而有效地反映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

2.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是农业从自给性生产方式向商品经营方式转化的重要指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决定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大小;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户生产行为所渗透的市场化因素的多少(即农业开放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供给,从量的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需求,从而更好地拓宽农户收入的来源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农产品商品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出售农产品数量侬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产品生产数量×100%。

3.农产品优质率。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但其价值却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可知:农产品的质量较差。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偏低,这种旧的产品供给结构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提升农产品优质率,有助于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从质的角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是当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最主要、最现实的途径。

4.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农产品出口依存度是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计算:农产品出口依存度=农产品出口额/农业总产值×100%。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仍很低,导致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以及由农产品质量较低引发的农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等問题始终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更多地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动物性产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出口依存度的高低不仅从质和量的角度反映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也从国外需求方面反映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状况。因此,农产品出口依存度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研究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都有它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结语

本文对于测度指标的分析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出于指标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指标研究侧重于经济指标,并没有涉及非经济指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仅包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提高农业环境效益。长期以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某些地区常常采用牺牲长远生态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等,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今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区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构建适合测度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系,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作硬性规定,更不能生搬硬套。所选取指标一定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要有利于避免农业产业结构在部门、分布、品种等方面的雷同;要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有利于提高农业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杰,关于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评价体系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1,(4):7-10.

[2]马成文,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测度指标和方法研究[J],财贸研究,2000,(2):74-76.

[3]徐俊丽,赵庆祯,农业结构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及数据仓库设计[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21-123.

上一篇: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下一篇:企业实施对标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