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时间:2022-08-30 09:04:21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The language class should on like this

Chen Zhijian

【Abstract】The language teaching's basic task is “the coach pupils understands and utilizes the motherland language correctly”, is also must let the student after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language study, grasp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mother tongue's ability.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让学生多读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大量阅读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我的做法是:

1 放手让学生读书

常言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学生要感知文章的妙处,就要自己去读去品。否则,上了近三十年的语文课,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弄得学生没兴趣读书,不会读书,写篇文章内容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虽然有几个语文“尖子”,也是得益于课外大量读书。现代教育家王力先生说:“读多了自然通”,可见语文学科离不开读这一个字。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思想,放下那种“我讲学生还不懂,让他们自己读书能行吗?”的心里。让学生感知文章,与作者沟通,这种感知是独特的,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解疑。每上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然后从词句入手,让学生懂得生词和句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带作体会作者感情目标读书,让学生浸入文字的丛林,例如我在上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一课时,让学生品读文中引用的诗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走近琦君的内心,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收获。又如读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读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读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还有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反复品味,在他们内心深处会对故乡的热爱……

2 放手让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我把班级学生按四张桌子作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有意识的让学生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完成对一个问题,一件事情的思维过程,边读边议,在议中解答。如果本组同学不能解答,就抄在笔记本上,到班级共议时提出来,然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我让学生再读文本并激励学生说:“黑板上这些问题是各小组互读共议时不能解答的,我看谁能解答,看谁最聪明?”最后对学生理解和体验有偏差的问题给予纠正和引导,同时引导学生在解决“是什么”的基础上多思考“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那类问题是通过参考写作背景,参考注释等可以解决,那类问题要多读文本才能解决。做到让学生在议中学习,在议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放手让学生摘抄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我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收集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把书籍、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标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材料记录下来,抄在笔记本上。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看书报,看杂志,看作文素材等,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让学生看自己所想看的,写自己所想写的,乐而为之。

4 课堂上精心设计

4.1 采用编写学案法。阅读是学习之母,我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精心编写语文学案,在上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结合课本的注释、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去琢磨,解答各类题,同时懂得题中文本中来,答案在文本中找。让读、练相结合,使学生沉醉在文本中。

4.2 采用角色体验法。我抓取文中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典型段与场景,让学生化为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口、我身、我心去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焦仲卿与他母亲的对话,就请三位同学上台表演,请几位同学当评委,在演完后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可以发表意见。在表演及点评中,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细腻的内心世界。

4.3 抓关键性词语。在讲解中抓名家名篇,不乏精彩之处,通过这些地方的讲解,使学生在获得享受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渑池之会”一部分中有这样两句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这里的“令”和“为”两个词的使用就很精彩。“令”字不仅是祈使的口气,而且比较强硬,在秦赵两王之间,谁都不能用“令”,但秦国这位御史却把秦王“请鼓瑟”的“请”字写为“令”字,这就活画出秦王逞凶逞强、灭视弱小的嘴脸,揭示出他企图称王称霸的野心。再看“为”字,“为”说明了秦王击的主动性,瞧,秦王多殷勤呀!人家赵王并未“令”,秦王自己先“行”了;还有,再想想,“令”和“为”还有差别么?秦王虽“令”了,但赵王“鼓”了没“鼓”,在史书上是看不到的,而“为”字却明确的告诉人们秦王是“击”了“”的。一个字就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展现了人物性格。

4.4 抓学生容易忽略处。有时,学生容易忽略教材的精妙之处,在这里讲解,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过秦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本文的题目是《过秦论》,但文章开始并未说秦王之‘过’是什么,接着还用了较大篇幅写了秦的强盛,这是不是离题了呢?”这正是本文在构思上的精妙所在。但学生却一般却不大注意,教师一提,学生的情绪立刻就会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边读边看注释,边思考,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探究其所以然,最后在讨论中得出愈写秦之强盛,就愈觉得灭秦之难,后文所叙秦王之事就愈发人深思。这样,文末推出的“仁义不施”之“过”就愈能使人信服,从而使汉王朝统治者引以为戒。这样,学生对作者巧妙的构思就有了透彻而具体的理解,思维也不在表层上的了。

4.5 发问课文、探究主旨。在梳理文章字词后,我们要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还有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实际上抓住九个字:为什么,写什么,怎么写。例如:我在上《师说》一文时,抓住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当时有一种社会现象,有一些人不去学习但最后也有一个好工作。在这种社会现象的情况下,作者韩愈,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写了什么呢?文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段当中实际上就说了一个从师的必要。再往下看,是从师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然后我们再看要从师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出他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批判“耻学于师”的这种社会现象和这种人。那他怎么写呢?这篇文章运用了一种对比的写法,这种对比造成了一种反差的效果。……我让学生读一篇文章需要把思路弄清楚,按照这几种方法进行阅读的时候,进行背诵的时候,学生对这篇文章可能就有了一个整体认读,而且记忆得非常快。此外,在教学中要教学中教会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让学生在两三分钟内看一看主人公是谁,说了几件事情,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同时让学生懂得高考题的每道题的答题方法。如:实词用原文释义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文中,看是否合理,虚词用语法句式推断法,虚词在句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决定了其意义和用法,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句中,“乎”用于句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语气词等等。

总之,语文课的上法很多,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能引导、启发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读出滋味,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网络中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学生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上一篇:充分准备,巧妙设计 下一篇:浅谈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