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是一场美的盛宴

时间:2022-08-19 07:45:12

语文课应是一场美的盛宴

内容摘要:语文课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如何让语文课呈现美的状态,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范读、品味语言、创造意境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 品味语言 创造意境

我一直认为,语文应该是美的,语文课更应是美的载体,不仅要展现文本固有的生态美,而且要善于去发现、感悟、创造美,语文教师就应让课堂充分彰显美的力量,让语文课以一种优美的姿态站立起来,从而让语文课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美的盛宴

一.以身示范,炫出“语文美”。

何谓“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教师美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带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的过程,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深,美感随之增进。

文本的形象色彩,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美读来体现。有美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借助诵读课文的轻重缓急、停顿间隔、情感处理等来创设令人如痴如醉的情境氛围,让学生随课文情感的波澜而动,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氛围中去,体味其中的韵味,进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训练美读时,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风格,读出不同的情感和韵味。去年夏季,有机会与全国知名语文教师陈靓交谈,她说,文本解读到底应该怎么读?就是要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有情有味。这话是不错的,这其实是语文课入情入境的一种表现。

这种唯美氛围的营造,恰到好处地带动了学生品味、创读文本,继而有效形成了师生思维上的情境,其教学语言和学生的表达均富有很强的文学味及高层次言语活动的表征,帮助学生逐渐入境、融境、悟境,而其后学生精彩的个性阐释,就证明了他们已真正品尝到文之意、文之韵、文之涵,炫出了“语文美”。

二.品鉴语言,迸发“语文美”。

“语文美”源于文本,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的鉴赏》中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什么叫咀嚼和玩味语言?就是紧扣文本,品味这些质美意深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去理解文中的句式、修辞、标点的妙用,做到细读、深读、反复读,使语文课堂洋溢着特有的文字魅力。品鉴语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文本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其二、语言的规范美。文本中大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语言不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而且合乎不同文体的语言规范;其三、语言的艺术美。孔子说过“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

如朱自清先生《春》中,一个“钻”字,既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展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给人以自然的动态美感受;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中一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则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谦谦君子风度,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这都是文本的思想美。

语言审美是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无所适从,很难产生审美的乐趣。所以,我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双向水乳相济,美的语言、美的氛围与美的情绪相融合,逐步实现课堂之境、文本之境、思维之境的三者统一,共同迸发“语文美”!

三.创设意境,烘托“语文美”。

画家创作讲究意境,一朵花,一片草地,都是美的意境。读中有思,思与境借,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不创设审美意境,就很难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可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创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例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在教学中,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圆明园遗迹、圆明园复原图和圆明园部分珍品图,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瑰丽多彩,学生边观看边惋惜。然后,我又抓住时机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影片片段,此时学生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我乘胜追击,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样“情境相生”的氛围里,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思维也得到升华。如果是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就可以配乐朗读,在美的氛围、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充分体味文章的美感。

另一种是开辟第二课堂创设情境。比如要让学生美读,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必不可少,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零距离”接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让学生拥有感受美的心,鉴赏美的眼,表现美的口,创造美的手,从而让语文课成为一场美的盛宴!

易明喜,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上一篇: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管窥 下一篇:阅读诗歌要重视诗歌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