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5 00:32:39

语文课本总结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字词释义 难点 突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36-01

1. 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难点

1.1 字词成语的内容很多,本身没有太多的确定性

从总体上讲,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包含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要掌握高中六册语文课本上的生字词,同时还要分门别类地总结并掌握与课本相关的词语、成语,学会准确地认识字词,音调、字形都要求准确无误地读写;在文言文中除了掌握课本上的实词和虚词,还要在字词释义的教学中学会拓展,总结相关的实词和虚词。由于高中的语文在这方面的考察上没有确定的考试内容,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种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考试的盲目性,使得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击破。这是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最大的难点所在。

1.2词语的多重意义往往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词语的多重意义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尤其是在文言文中,有关虚词的认识和解释是一个难点。例如“以”字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等,在这几句话中,以的解释有着很大的不同。类似的还有,之、而、于等等。很多的学生在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学习中,不能够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完整地理解和归纳下来,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往往会把这些意思理解偏,很难做到准确地理解。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是另一大难题。

1.3 字词释义学习的重心认识

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这些知识重心的认识上的偏颇,高考语文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语文课外的知识,对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直接考察的很少。但是又因为教学大纲要求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习和考试两方面的冲突,给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教学造成了困扰。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和浅显,但是要想取得考试上的成功,就需要旁征博引,努力地学习语文课本之外的字词释义的相关内容。因此要想取得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就需要实现字词释义学习重心的稳固,权衡各种因素,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略。

2. 如何取得高中语文字词释义教学的突破

2.1师生应在平时的阅读和训练中积累并理解词义

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语文的平时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将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一一总结下来,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就拿高中成语的学习来说,容易出现的积累问题是:谦敬错位、褒贬误用、对象不当等,例如,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心劳日拙:做坏事的人费尽心机,即越来越无法得逞,处境一天不如一天,含贬义;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不能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形容创业的艰苦。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得出来,很多的成语释义需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临阵磨枪。

2.2联系特殊的语境来辨别词语的意义

文言文的虚词尤其需要的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释义,拿“之”来说,它的意义有很多,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自然之子;表示修饰,莫逆之交、不速之客;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虚用,久而久之;动词,往,到,吾欲之南海;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果单单是给出某字的意思,就很容易地把意思理解偏,只有结合相关的语境才能够充分地理解这些字义。这种学习的方法也正好给字词释义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尤其是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先大致地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推断出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2.3重视对于课本内容的回顾和把握

从整体上说高中的语文学习是比较注重能力的训练和挖掘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于课本的知识,很难将语文学习好;但是如果完完全全地忽视了语文课本的学习,这种态度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重要的字词掌握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扩充和总结,力求不断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的语文素质提高,这样对于解决字词释义的问题就显得很简单。在这里所说的语文素质,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文感悟能力、灵感等等,能够在不自觉中将语文的字词释义问题解决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不断地取得考试的成功。所以要想不断地实现语文字词释义学习的提高,就要求能够将课本和课外这两方面权衡起来。

3. 结语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2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然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习惯成自然,人的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不是有助于你,就是有损与你。而在我国的文化中对习惯的力量都有阐述。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都是描写习惯的力量的,而这些都是显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只有学生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才能体会到习惯的重要性,并运用到学习实践当中,这也达到了德与行的统一。由此还可看出,语文课本中,不仅蕴藏着应付考试的知识,还有许多有助于我们学生自身优良品德培养的文化。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人类最为推崇的一种永恒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的九零后出生在和平时期,对爱国之情缺乏真正的理解,加上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只是在学习应对考试的内容。对语文课本中的爱国之情也只是在教师简单的讲述中死机硬背,根本不能真正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而笔者为了发挥语文课本真正的作用,对教学做了改动。如教学词《沁园春・长沙》,教师在分析讲解诗歌的基础上,播放《大浪淘沙》的古筝音乐,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年,此时正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随着学生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因此感情充沛,读得抑扬顿挫,十分具有感染力。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并让学生对有关爱国之情的句子进行总结、归纳。并加深学生对爱国之情的理解。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体会出诗人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将其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爱国之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得到提高。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培养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懂得回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建立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关心他人,无私奉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德育教育,这样学生不仅可使学生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支配学生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支配行动,只有在正确积极思想的支配下,学生的行动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后要求 分析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2

作为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师们都在尽力地将最好的语文教学诠释给学生们。但是,在忙碌繁琐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往往却忽视了一些最为基本的教学工具。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本课后要求的利用方面还不够完善。下面我将针对教师们在态度及教学方面的误区展开阐述。

(一)态度误区

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眼中,课后要求只不过是小角色。教师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课文上及备课中的教学大纲上。他们认为只要能够透彻地理解课文,其他的要求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们对课文课后要求的忽视必然也导致了学生们对其的看法。大多数初中生也认为课后要求无足轻重,只要跟上教师的教学脚步,必然就会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多数教师与学生看待课后要求的态度。

(二)教学误区

当然,课后要求作为语文课本的一部分,教师们觉得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但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们往往把其当作是一个流程。教师们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文讲解与分析上,在接近下课时,他们会带领学生们在课后要求方面匆匆而过。不深入地讲解,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不与学生们做过多的交流。或者当没有多余的课堂时间时,教师们会让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去完成相应的课后要求。或许有的教师会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们将课后练习呈上来,然后再加以审阅。但是更多的教师都是以口头要求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后去对课本要求进行思考与完成。教师们的放任与给予自由对于初中生们来说,究竟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初中生们还处在一个叛逆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还没有充足的能力与意志力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因而,初中教师们在针对课文的课后要求方面的教学工作是存在些许问题的。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当意识到教学误区时,我们就应当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尽量去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课文的课后要求是编排课本的专家们根据教育情况、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课文教学重点而提出的。它是一种概括,一种精华。教师们应当充分地运用这种工具,将其投入到课文的教学中去。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利用课后要求分析课文。

(一)预习导航

预习课文对于学习一篇课文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虽然初中课本中的课文经过浓缩,但是为了向学生们传递知识,展示语文的魅力风采。大多数的课文篇幅还是比较长的。如果教师们在学生们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不仅仅造成教师们教学安排与进度的困扰,更会影响学生们对课文知识与情感的吸收。因而,鼓励学生们预习课文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们都去借助教学辅导书进行预习,他们则会将别人的解释与分析先入为主,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制止了自己的思考。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不断鼓励学生们预习语文课文的基础上,还应向学生们传授预习的方法及导航。而课文的课后要求则是最好的导航专家。每一篇课后要求,它对整篇文章或者重点段落都有所要求。要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么是提出了重要段落的背诵要求。这种提示就是要求学生们先从感情上去了解课文,针对重点段落要重点预习,从它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画龙点睛的词语、成语等分析文章优点。当然,课后要求还会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我相信这必然会增加学生们对课文的情感。课后要求作为预习的导航能使得学生们在文章中心、重点段落、思想与情感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一个完美的互动过程。

(二)教学后的总结与交流

课后要求是一种检验标准,它是针对学生们在学习掌握课文后在能力知识方面等提出的要求。如果学生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这些要求,这就证明教师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是有效的。因而,初中教师们要利用这个试金石去检测自己的教学结果,去评价学生们的知识接收能力。这种要求的完成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总结与评价。总结教学与学习的经验,评价自身教学与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对课后要求的探讨更是教师们与学生们交流的平台。就初中们的性格而言,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展示自己的思想与能力。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们接收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们的交流交际能力。对课后要求的探讨能让学生们充分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能让他们学会用心、用情感去与同学们、教师们进行交流,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而教师们通过这个过程则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与情感上与学生们形成默契,达到共鸣。

(三)升级情感,练就能力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包括思想与情感的培养。真正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情感交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后都会给学生们提出一项课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对该作者、该课文的理解。这样的要求能促进学生们去积极思考,能促使学生们去挖掘、总结。初中生们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们与家长们的监督、引导。因而,我希望利用这项要求能让学生们认识到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本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们。教师们只能利用教学工具去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与知识面。学习中最重要的主人是学生,利用这项要求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去了解作者,了解他们的更多作品。如此,学生们则会对作者产生独特的、深刻的理解,自然会流露在对课文情感的升华上。我相信,这样长期以往的督促与坚持,学生们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相应地锻炼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4篇

一、利用语文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文学性,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其人文情怀。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外界事物存在的浓厚兴趣,而教师恰巧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开展语文课本剧的立足点,科学合理地将语文课本剧应用于语文实践教学环节。课本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之前,要求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整体布局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并从中选择表现性和典型性强的课文内容作为课本剧的素材。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进行细致讲解,接下来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挑选表现性强和叙事型的课文内容作为语文课本剧表演的依据。教师还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相关的视频文件为学生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以此为基础给予学生表演指导。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细致讲解生字和生词,从而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为接下来的语文课本剧表演打下基础。由于塞翁失马的故事以及哲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和道理,接下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文章进行解释。接下来,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素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课本剧进行编制,在原创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改编,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并在表演完成后完成评价和总结。

二、利用语文课本剧促使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而语文课本剧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以演促学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语文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开展语文课本剧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相应课文内容进行预习和全面分析,让学生充分借助教辅工具或者其他文献资料,在结合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理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语文课本剧的编写以及指导方面,在编写以及排演剧本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并有意识地将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放在台词当中,让学生在表演完成后自主提出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回答,鼓励学生突破课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白话文体因此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鼓励学生自主翻译遇到的难点字词,应该自主学习之后编写课本剧。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编写的课本剧,并在学生表演当中关注学生的表演过程和台词翻译情况,记录好翻译不当的内容。当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可以耐心询问学生是否存在不能理解的字词或者句子,并让部分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进行表述。最后,教师可以将记录下来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告知学生,同时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利用语文课本剧促进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逐步深入,知识储备和知识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语文课本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应用语文课本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极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剧的应用价值:第一,这是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组,组织各个小组完成课前预习的各项任务,使学生能够将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提高对文章这词的理解。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现场对文章进行扩充和改编,编排成内容丰富的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有效锻炼学生的应变思维以及即时写作能力。第三,教师可以借助随堂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课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以及文章内涵的把握程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对课堂的看法以及改进意见,将语文课本剧打造成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5篇

一、观念转变在教研,教学新法应时生

我校建立了较严格的校本教研制度,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指导小组,形成了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有了制度做保证,语文教研活动便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了较快的转变。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语文组教师通过组内集体观摩、培训学习、研究讨论,又经过几轮听评课、集体教研、反复商议,总结归纳出第四中学语文“九九归一”教学法的基本框架。“九九归一”中第一个“九”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九个环节:导语、标题、文学常识、字词、文章主题、课文结构、重点讲解、拓展延伸与课文总结。第二个“九”是指培养学生的九种能力:朗读、搜集整合、理解、分析、总结、表述、书写、作文和实践。“一”是指为了学生一生奠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由于前六个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导致学生学习效率比较低;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较多,一些问题杂而无用,教师的课堂讲解也无法突出重点;自我总结时,一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品、相声、课本剧、三句半、唱歌、拟对联等形式的展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参与。针对以上问题,组内教师教研后的对策是,前六个环节中每个环节只能有两个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共同拟定两个精当的问题,以引领学生预习,并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学生总结时,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动笔写片段或参与不同形式的展示活动。就这样,教师们带着问题着手研究实践,在一轮又一轮的听评课和集体教研后进行再实践。“九九归一”语文教学法彻底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学、质疑、对抗、探究、创造中提升了能力,收获了乐趣,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师也在集体教研中通过深入探讨、争论、反省、总结,不断积累了经验,优化了课堂教学。

语文教研组还探索了三种课型的上法,即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在上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无话可说,不会用双色笔写预习笔记,文字表达不完整,回答问题声音小,仪态不够大方,不关注别人如何展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语文组全体教师在教研时反复细致评课,认真讨论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例如,让学生必须准备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预习时查到可用资料后写在本上,展示课时到讲台前讲出来;对回答问题时一味背书,表情不自然的学生进行指导;预习时要求用双色笔写笔记,用红笔书写或标注重点内容;在个别学生进行展示时,教师及时提醒其他学生把预习时遗漏的内容用红笔补充在笔记本上。而今,“双色笔记”已成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二、专题教研有实效,内容关联成体系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语文组每次教研都力争做到内容专题化、系列化,充分利用每周一次(两节课)的教研时间,探索各种新课型的上法,并分年级开展课型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后进行再实践。比如对作文课的上法探究,先由教研组长制定年计划,然后由备课组集体制定分步上课计划,计划中包含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内容成系列,在循序渐进中抓实了作文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初一年级牟老师探索实践的“快乐作文法”很受学生欢迎,她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事,抒写心中真情,每天由每组完成一篇作文,然后先在组内进行评价,再由班级进行评价。这种从生活中挖掘细节、寻觅快乐的作文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复习课的上法、古文课的上法、综合实践课的上法都在不断探索中。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让教师们带着问题来,带着解决方案和新问题走。而今的语文课堂活而有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空前浓厚。

三、中外文章精挑选,校本阅读呈特色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巩固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增强语文学习效果。所以,校领导决定由语文组教师集体编辑语文校本阅读教材。全组教师紧紧围绕校本阅读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大家群策群力,最后确立了课本章节与板块专题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并认真着手校本阅读教材的编辑工作。经过多轮筛选和校正,由多篇精美文章集成的课外阅读教材终于在今年三月份编辑成册。之后,全校开设了课外阅读课,语文组内也随之开展了“课外阅读课上法”专题教研活动,语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阅读讨论课、阅读朗读课、阅读课本剧课、阅读写作课和阅读赏析课等丰富实用的阅读课课型,使校本阅读课更具特色和魅力。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接触和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长,对语文的学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效果往往不大。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教师也是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本身,推动课程的专业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相关的预习,在课堂中积极的互动,以及课下语文作业的巩固,这些学习步骤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他们正确的语文思维,除了通过广泛的语文知识点的扩展来提高他们问题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保证学生在语文练习中提高正确率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极为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教师更新课堂教学方式,化被动为主动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透过教参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课本的讲解,学生只是在老师的教学引导下,顺利的完成对课本的学习,缺少正常的思考与语文内容的延伸。所以,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注重及时更新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准备课文讲解之前,要对课本的内容与常见的教学形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和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而丰富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例如,在教授司马迁的《鸿门宴》时,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见的教参等内容的限制,鼓励学生通过影视等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整个鸿门宴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话剧等方式,呈现出生动的课程方式,从而增加整个课堂的乐趣和活力。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的课堂活动中去。正如上述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与主动查阅,在主动学习与积极扮演中,强化对课本角色的认识,这往往会比教师单纯的理论的讲授要生动和活泼。当然,语文教师在此类教学模式中,要充当经验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进行。

二、教师拓展课程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由于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语文教师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丰富和充实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只局限在对课本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更加趋向于学习和接受更广阔的语文知识,乃至与语文相关的历史政治等领域,进而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更新和丰富课本的教学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袤和相连,进而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语文的魅力。而另一种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通过开设相关的语文专题的讲解,让学生在多种专题中了解语文的古代、当代以及外国领域中的相关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化学生多学习语文知识,并且促进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语文知识的储备。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应该注重对这些拓展性语文资料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体现老师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因素,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足够生动、丰富、充实、专业、有相关性,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跟随老师的课堂教学步骤,完成相关的课程活动,进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当然,语文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保证语文课堂的正常教学,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引导学生多多练习,从实践中巩固完善

在新课标逐步完善的教学前提下,语文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加强练习的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在每次的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梳理以及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当然,语文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合理选择语文练习资料的重要性,好的语文练习可以考查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既可以掌握到最基本的课本知识的概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语文知识,在练习中意识到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要注意结合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和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当时的文化主张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引导学生在多类练习中,学习到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的理论主张,从而又能以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对《再别康桥》的认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课本知识时,要注意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筛选和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的意义,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练习水平和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练习时,会出现对某些知识的盲点,由于现实学习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缺陷,进而影响整个语文练习的环节。所以,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练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不断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并学会排除、代入等解题方法,提高语文练习的正确率,让学生在多次实践和练习中掌握到语文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的步骤。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和方法,高中生与语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环节,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高中生需要依赖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辅导,加深对课本和课外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为今后的语文阅读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学术功底。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注意学生在课堂反应和活动的参与效果,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做出反思,进而做出合理的完善与改进。语文教师与高中生在整个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与学的水平,从而激励自身向着更高水平的语文知识进发。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包括语文教学与内容的增减与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语文教育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对语文课堂模式进行改进,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导入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为学生准备一节生动、传神的语文盛宴。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心,善于模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导入教学,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境。

我们制作课件时,要认真研究课本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处于学习语文的有效环境中。比如笔者在进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就搜集了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与视频,在导入时播放,学生很快被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和热闹所吸引和感染,进而进入到课本之中。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分析眼前的北京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异同,这样一来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本内容,还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语文创新的出路。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属于从属地位,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包括创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潜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才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开端。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就应该首先从大胆质疑开始。在笔者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懒得提问,懒于回答问题。这样的现象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也不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质疑提问心理,笔者在学生学悟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潜能,进行深入性的质疑、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的课堂质疑氛围,尽可能地拓展与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四、注重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要栩栩如生,不仅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结尾处还要画龙点睛,深化主旨,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实现扎实高效。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重要性,常见的语文课堂结尾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总结式的课堂结尾

所谓总结式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结束部分,运用简单的言语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概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难点知识二次呈现,让学生了然于胸。总结式的课堂结尾一般以教师总结为主,所以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创造。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利用提问的方式予以配合,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总结不到的知识或者总结错误的知识点予以纠正,尽管学生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是此方法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完善知识点,使学生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更加完整。

2.学以致用的课堂结尾

虽然当下的学生最主要的压力就是作业,但是开放性作业显然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结尾手段。学生利用开放性的作业,延伸与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语文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些体现教学内容与目的而且还适宜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开放性作业。例如,笔者让学生写生活日记,调查自己周围生活与课本中的异同,写赞美母亲的小诗,记录节日风俗等等,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拉近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外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创新要立足实际、植根生活、放眼未来。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创新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师生平等、民主对话、相互交流,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黄秀红.创新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金色年华:下,2012(3).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量 现状 思考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

近几年,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对小学生的语文课程阅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1―2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 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通过上述明确规定,我们可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阅读量是一个什么概念,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大纲试图通过具体的成文要求来提高小学生语文课阅读量,因此,小学生的语文课的阅读量成为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重点之一。

当这样的明确要求提出以后,具体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在各地的小学贯彻这一理念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下文将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分析

1.教育三环节连接问题

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来说,教育部门根据现在的社会状况,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全面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因此,教学大纲是根据小学生这一个群体来进行大纲的编写和要求。以1―2年级的要求为例,教学大纲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在2001年时,语文课本有阅读文章507篇,这其中包括课内习题中的文章,而在新课改之后增加到615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阅读量正在增加,古诗文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古诗文的特殊要求是为了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而这仅仅只是其中一点。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老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教学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区别。对教师来说,影响其教学效果甚至是教学态度的因素除去个人能力的因素外,还主要有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学校领导要求、家长要求、学生要求等等。在这些因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真正服务学生的话,最可靠的是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来教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以上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执行的远远不够。比如,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比较难学的文章,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深入解析文章,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对于比较简单的文章一笔带过,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兴趣,有的喜欢现代文,有的偏爱古诗歌,但是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就是对相对较难的文章就会大多数不感兴趣。例如散文类,其主要原因无非是无法很好地理解文章,因此,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点出现偏差,就像初高中的学生偏科一样,这对今后的学习都是很不利的。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加上这方面的成绩不是很好等原因,可能导致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丧失兴趣。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显著的结论:由于教育部门、老师、学生这三个环节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导致小学语文的阅读量无法达到我们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想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语文阅读量的现状。

2.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比例问题

由于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教学要求也根据其特点来进行语文文章类型的特殊安排。其中最显著的是现代文阅读的安排明显高于诗歌类阅读安排,为什么会有这种文章的比例?究其原因,是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这种安排虽然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但实际也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很多的问题。

文章比例造成的文化传承问题。语文课本中的主要诗歌是由时间筛选而积淀下来的优秀古诗文,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它的学习难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其阅读比例比现代文明显低很多。而诗歌的学习主要以背诵为主,它其中的思想以及观念却没有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人们学习美国的开放、学习英国的浪漫、学习日本的坚韧,却忘了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对改变现状的几点思考

1.优化文章配置,严格筛选文章

文章的配置需要各个教育部门的配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者明确教学任务,需要教育大纲随时间、随实际因素不断更新和改革。我们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找到更佳组合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切实修改方案。

2.加强三环节交流,切实为学生服务

加强教育部门、教育者、学生这三个主要环节的连接和交流,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的阅读量的安排,使语文课本更加科学、有趣。

3.拒绝过于死板依据于大纲,着实为学生考虑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设施不全或者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替代品,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结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坚持努力奋斗,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提供最好的、最科学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 .

[2]朱付桂.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课外语文(初中),2012(10) .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9篇

【现状1】定位不明型课堂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上《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海洋的的面积是什么?

2.谈谈世界海洋资源的现状?

3.汇报各国与海洋的关系,以及历史。

4.人们采取方式防止海洋污染?

渗透综合性学习的语文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一节课就围绕上述问题,师生之间开展讨论交流。由于线索比较乱,老师有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文章讲清,讲透,结果是老师疲惫不堪,而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顺着老师的讲解或点头或摇头,你要问他们懂了吗,他们会很漠然的看着你,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课堂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多个方面,但不论容纳多少方面都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最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现状2】急功近利型课堂

语文课堂走进综合性,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为了迎合综合性,教材内容越来越难,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课堂无从着手,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况且内容多,仅靠一两堂课不能解决。针对实际情况,某些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学生的作业成了家长的作业。某些教师甚至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三四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完成了,其效果可想而知。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意义缺乏认识,重结果,轻过程。

【现状3】角色定位不清型课堂

由于长期的课堂“霸权”思想根深蒂固,老师一时半会儿很难放弃自己一言堂的习惯,只要一进课堂就会刹不住车,停不了嘴,滔滔不绝,似乎很怕学生不懂,只有越俎代庖了。还有就是综合性学习客观存在的内容多,难度深的现实,有些教师想当然的认为讲没有用,学生也是不可能听懂的,不如自己把应有的答案告诉学生得了,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有些教师则认为,综合性学习强调“自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力求有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开展活动。于是,从“选题”到“探究”再到“成果展示”,完全由学生做主,教师放任自流。

【现状4】资源匮乏型语文课堂

现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综合性的学习过分依赖于课本,唯课本,“课本中心论”大行其道,就是这样很多老师也没有把课本挖掘到位,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现象比较严重。其实,课本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只是一个点而已,老师仅仅盯着这“一亩三分地”,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未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二、探讨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1.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拥有的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所以应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会找到很多信息和资料,可又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但是,有效选择、整理、运用信息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这是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者的作用,发表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来指导学生正确制定步骤,促进学生的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习资源与生活、实践三者紧密相连。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借助社区、家庭、学校等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和范围。除此之外,也可指导学生开展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假期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参观访问等,通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综合计划,提前安排

教师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要让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联系,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这个目标和学习语文课本会有截然不同的学习感受。小学生普遍好动、活泼,所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收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4.循序渐进,重视总结

尽管有些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但是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就会沦为一纸空文。在每一个学习实践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总结。教师的总结应该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以积极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亮点,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委婉的引导,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5.巧用资源,丰富课堂

苏教版语文课本每一个单元都会设定一个共同的单元主题,我们老师就可以从一个主题出发,寻找学生学习的资源。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关于正义必胜──读故事、讲故事、了解历史、演历史;)和第七单元(师恩难忘──了解名师、普通老师的成长故事)两个“综合性学习” 的内容来看,它们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在这样的单元主体中就融合了很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有位教育家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语文课本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本阅读量 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2-01

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上规定,小学一到六年级的优秀诗文阅读量应达到160篇,并能够背诵,课外阅读量至少应达到145万字。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小学生的语言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规定并没有涉及到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应当达到何种标准,这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如何安排课本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步骤,是提升小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石,因此,小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培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由于小学生在思想上、学习态度上、认知事物的阶段上都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读书认字能力,并且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就可以了。

(二)阅读教学的重点

小学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高的语文能力,而是要形成小学生对语文的基础认识,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小学语文阅读的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以后的词语解释、文章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一)从阅读内容上来说,语文课本阅读量较为欠缺

小学生的词汇水平有限,因此过长的文章无法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共鸣。另外,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要学习生字、锻炼口语、研读语句等,这些都相对地压缩了阅读的时间,从而影响了的阅读量。

(二)从阅读的书籍数量来说,阅读书籍需要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为广泛,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识,要不断地增加书籍量。当然,在选择阅读书籍时需要慎重考虑,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满足小学生跟进时代步伐的阅读要求。

三、改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切实地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本的阅读量,需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书籍的选择。例如小学生对图像、插画的兴趣要远远的大于对单纯文字的兴趣,因此在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可以有倾向性地选择一些有趣的、生动的、形象的书籍。并且根据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阅读书籍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渐进规律,如文章从短到长、主题意义由表及里,让小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识。

(二)注重阅读书籍的观念导向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世界的第一步,也是辨别是非、明确对错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阅读书籍应以积极向上、惩恶扬善、弘扬优良等主旋律为观念导向,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将新事物、新观念引入进来,剔除那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

(三)提高对课本阅读的重要性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本教材的阅读,课外阅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课外书籍阅读就是“不务正业”,这种想法影响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事实上,阅读作为学习能力的一种,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提高对阅读的重视。教师应多推荐一些少儿读物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

(四)注重阅读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记忆能力有限,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随之摘抄记录是提高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有用的东西进行摘抄,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包括语文课本阅读和课外数据阅读两大主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方式、范围、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水平和记忆水平,选择有内涵、新颖、活泼的书籍,鼓励摘抄、记录、背诵等方式,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和文章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76-81.

[2] 陈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探究[J].现代教育科

学,2012(12):142+95.

[3] 刘丽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上),2013(11):145.

[4] 张春荣.探讨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和思考[J].赤子(中旬),

上一篇:高一语文总结范文 下一篇:语高中文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