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8-16 05:07:48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启发学生灵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性;灵活思维;自信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它不仅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这些人才的高素质的教师。面对新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为使学生成为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切实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为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克服“从众心理”,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三段时,我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批阅这段话,像老师改作文一样,圈圈点点,批批改改,然后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杨光说:我在‘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这句话下面划了波浪线,然后加了眉批“观察仔细,写得具体”;张鹏的眉批是“生动、形象”;李敏的眉批是:“写的具体生动,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王飞的意见与上面的同学又不一样,他认为“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这句话应该删去,因为这句话是多余的。邬丹也赞同王飞的看法,赵明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保留的好,因为读了这句话,我们就像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去世了,作者写得这么细致,也有纪念的意思。”你看,把发现交给学生,学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各抒己见,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对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2、改革“单极思考模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是指思维敏捷,能从多角度、全方位,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作者看‘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作者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钟乳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蜓在洞顶。蜿蜓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抓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很像,因而作者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作者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上课时应多表扬,多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喜欢蔺相如、廉颇,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4、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如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组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纠正“思路狭穿”的缺点,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1 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掌握了文章中心,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能丰富和完善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引导学生续讲,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5.2 写想象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妈妈吃》高年级学生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象性作文。

5.3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社会上、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例子并对此进行了抨击。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启发学生灵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就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上一篇: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语篇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