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构建学生精神家园初探

时间:2022-08-30 06:31:10

高校如何构建学生精神家园初探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构建学生精神领地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应从树立精神旗帜、推选精神榜样、丰富活动平台、创建网络家园、提升工作水平角度来推进高校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实现高校学生工作质的飞越,解决高校学生工作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学生精神家园;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95-01

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学生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学生在享受自由精彩的大学生活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学习目标不明确,花费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节,漠视师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自己任课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尊师意识淡薄;恶意拖欠学费及助学贷款、伪造贫困证明骗取贫困补助,更甚者为了迎合用人单位要求顺利就业,伪造获奖证书或学生干部经历;同学之间相处时,自我约束能力差,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能体谅和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在生活上,铺张浪费、不顾家庭经济条件肆意挥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质疑着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不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解决方法,将阻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多方走访,认真分析学生上述行为特点,认为类似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较低,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精神世界建设过于薄弱,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将高校建成学生精神归属地,通过精神家园的感召力潜移默化地纠正学生的陋习,从根本上保障优良学风,从而促成和谐的大学氛围。

1.高校学生精神家园的内涵

高校学生精神家园是一个由高校文化体验、心理状态、情感方式、认知模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它作为一种寄托、一种象征和一种家园感而存在,是学生主体普遍认同的意义世界,是学生主体精神文化高度自觉的产物,也是高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大学首先是教授知识之所,创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前提是教师以学生为伴,关爱学生。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适应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要做到明理、明德、诚信为人,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评奖、评优中能给同学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不因一己私利而破坏公共制度,对学校、对老师、对父母要身怀感恩,付出真情。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及老师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能够想老师之所想,急学校之所急,为老师分忧,为同学服务。在“精神家园”感召下的大学生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是充满阳光和活力的,是有意义和值得回忆的。

2.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基本思路

2.1 树立精神旗帜,引领学生思想。利用校徽、校服、校旗等“看得见”的外在表征统一形象、统一认识,增强归属感。

通过校训、校歌、校号等形式,树立精神标杆,激励、团结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使其成为飘扬在我系学生心中的一面不倒旗帜。

借助校网、校报、BBS、微博等新型载体, 构建引领学生思想的坚实阵地。

2.2 抓主流,树立榜样作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问题是暂时的,个别的,大部分学生的精神素养是健康的、向上的,是要求进步并有能力取得更大发展的,我们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百分之八十学生的进步上,督促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 迈进,使这部分同学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允许这部分同学在思想上“先富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百分之二十的学生置之不理,而是要勤教导、勤关怀、勤鼓励,不放弃任何一个,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先富带后富”,让他们在百分之八十榜样力量的感召及辅导员的教育下,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完善自我。

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多,但他们的感染力、号召力却很强。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的力量,利用他们“首先是学生,之后才是学生干部”的身份,“一带一”、“一帮多”,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后进同学。

2.3 合理利用网络,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家园。网络已成为21世纪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对网络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游戏、暴力、过激传播等负面影响上,更要看到网络在学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要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及时性、开放性及资源共享性,为我所用,通过建立、完备校网、BBS,微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寓教于乐并具有榜样师范作用的信息,做到“有网可上”,之后协助、督促学生上网,上系网,的习惯,做到“有网必上”。

3.未来展望

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创建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调整,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空谈理论。我们期望,在学生精神家园初见成果时,再也听不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抱怨,听不到老师对学生的不满和无奈,所闻,都是学生之间对学术问题的争论,对时事的辩解;所见,都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阳光、健康的体魄,青春、活力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张臣;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朱惠琼;辅导员角色重构与和谐校园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陈颂英;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J];当代贵州;2007年23期

[4] 吴辰;夏青峰;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作者简介

谭国伟(1982—),男,湖南衡东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教育现代化。

上一篇:教学巧在高屋建瓴 下一篇:浅议历史问答题表达能力提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