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29 09:02:31

传统文化教育之网络文化论文

一、信息安全成为最大隐患

据调查结果显示表明:我国目前高达95%的软件和芯片都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使得我国的网络文化传播发展也快,国家信息安全也就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更容易成为被攻击对象,导致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从建国到现在,对于传统文化,人们一直心有疑虑,传统文化到底是糟粕多还是精华多?我们应不应该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正是基于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总体来说就是不上不下,既不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不直接取缔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分析,我国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状态是不容乐观的。

(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片面

如果不实际调查只从字面上看我们会发现似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很多传统文化教育课,也开展了不少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是只限于文艺活动、文艺表演、书法、乐器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冠上了传统文化之名,但陷入了“娱乐致死”的观念之中,娱乐性远大于教育性。究其原因,之所以有上述现象的出现,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二)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在我国教育内容中,中小学教育阶段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寥寥无几,也只有在高校开设了哲学、历史、文学等相关专业,但是相比于我国博大的传统文化来说,这些专业完全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有误,不愿意选择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专业,导致传统文化在高校一直受到冷遇。

(三)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学校要么直接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要么开展之后也和其它科目一样,实行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哪怕学生刚开始抱着极大的兴趣来学习,时间一长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传统文化课程相比于其它如数学、生物、政治等课程来说是具有很大的趣味性的,但是在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趣味性毫无疑问的被扼杀了。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传统文化仍能够屹立不倒,显示除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传统文化教育也受到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日渐式微,这种现象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担心不已,其实不然,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固然会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网络也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巨大的机遇,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网络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展开的,与外界的文化信息交流极少,而一个有生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文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机遇表现在多个方面的,首先在教育模式上,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限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只能在课堂中展开,而网络则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例如网络远程教育平台、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其次网络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局面,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着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上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偏见,而网络的受众数量远超于传统文化,通过网络可以使人们消除偏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易中天“三国热”、于丹“论语热”等现象也证明了网络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也可以发挥着积极作用;最后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文化固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但也有着大量的糟粕存在,而网络文化能够快速的传播证明了网络文化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结合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升级使之更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从而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更容易展开。

(二)网络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中,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网络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数以亿计,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信息量,传统文化毫不起眼,得不到社会群众的关注。因此提高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人们的关注,传统文化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传统文化教育才能扩大范围;二是网络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文化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工具和载体,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进行规范表述。计算机技术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必将引起语言的重构,将会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

四、结语

固然网络文化汇聚了全人类的知识精华,但是也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糟粕,它在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很大帮助,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了解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体来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利大于弊的,但对于那些潜在的消极影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

作者:郑琳娜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论文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