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改革探索

时间:2022-08-29 03:24:23

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改革探索

摘 要: 考试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陈腐、试题质量不高、教师自由空间小等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应进行改革。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明确考试目标,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内容,培养高素质人才。文章通过分析30多门成功的考试改革课程,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提炼出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考试改革 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方法,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种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此,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实践,构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本质特征的教育考试模式。

一、多种考核方式构成,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在30多门课成功的考试改革试验课程中,考改的主要思路是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围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考试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具体做法是:

1.制定“课程考核纲要”。课程考核纲要是实施课程教学和考试的依据,它主要包括:设课目的和课程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设计和要求,主要用于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明确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

2.向学生印发“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学生学习“考纲”,师生明确课程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努力,实现教育目标。

3.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实施教学和考试,重点开展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探索,反馈经验和效果。

(1)改革试点课程均重视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技能与能力的考核。

(2)改革试点课程加大了形成性考试力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如采用以平时形成性考核为主,期末总结性考试为辅的考试模式,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采用课内设计作业、抽查答辩(口试)和课内试验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考能力与技能,成绩占50%~70%;期未总结性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考知识的掌握,成绩占30%~50%;

(3)多数试点课程考试打破了传统的常规时空和方式限制,因课而异,因需而异,以满足考试要求和保证考试质量为前提,灵活设置考试时空与方式。如《运筹学》课程采用了闭卷、开卷及上机操等综合考试方法,时间为1~2小时;《电子商务》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采用多元性考核方式,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组员互评和组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用项目测试代替目前的期中考试,五个项目的总分达到“合格”,才可通过本课程期末考核;《仓储与配送》课程设计强化了学生参与过程的考核,对整个设计过程确定四个考核点实施考核并按0.3、0.2、0.3、0.2的权重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设计方案优选、设计计算和方案实施三个观测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组学生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给定成绩,设计完成后采用答辩的方式考核。

上述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考核,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广大学生受益,赢得了广泛好评。

二、考改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与技术等级考试制度

随着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全国各地正在加速推进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将很快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必备的通行证。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岗位操作人才为目标,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把职业资格认证和技术等级考试纳入整体教育教学中,将其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1.提高认识,加强专科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工作。

就业准入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不仅是国家干预、规范和管理劳动力市场和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的手段,而且是社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维护生产安全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我国现有职业进行了分类细化,陆续制定了一些职业的国家标准。这些职业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相关职业发展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这些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这些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客观、规范和统一的从业资格要求。

各专业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对学生应考的工种和等级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每年在学生毕业前与省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联系,为学生科学安排考试内容、地点和时间,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对口参加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工作,并指派专业教师对全体参考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前辅导和专门技能强化训练,辅导和训练时间因专业而异,知识辅导一般安排30~50学时,技能集中强化训练2~4周不等。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鉴于高职高专教育是在高中基础上所实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其教学计划设计应依据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重相关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参加和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毕业时应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充实和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使教学设计、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特别是系统地增加了有关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项目,制定了相应的训练标准和要求,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比重,使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结合,使考试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三、探索通过素质测评引导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机制

通过深入调研,构建一套非智力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的引导型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制订了引导型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实施方案,该体系包含业务素质、人文素养、身心素质、思想素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五方面的30个评价要素,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1.首先成立测评小组。在系主任领导下,成立了以该班辅导员(或班主任)为组长的测评小组,测评小组成员由试点班辅导员、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共8人组成。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一般了解学生情况,而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评价结果较客观真实。

2.向学生公布《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方案》,并解释指标体系的内涵,引导学生在注意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主动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3.一学期结束时,将《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表》发给每一位学生,假期期间学生进行自评。

4.新学期开学第一周或第二周收回测评表,并由组长(班主任)组织测评小组对每名学生上学期的素质情况进行测评。测评时,根据学生自评结果,集体讨论对每名学生各素质指标作出评价,评价意见以鼓励为主。小组测评涉及小组成员本人时,自己回避。

5.将学生素质测评表报系办,经确认后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负责反馈给学生本人,一份系办保存。

6.学生毕业前,按汇总原则应将各学期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结果汇总到《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表》中。

高职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探讨考试形式合理化、考试命题科学化与学业评价综合化的改革思路。

上一篇:视同销售货物税法与会计准则处理的差异分析 下一篇:与时俱进的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