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2-08-29 05:52:11

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

摘 要:2002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现象,目前国内物价水平节节高升,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局面。通过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的月度数据,使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在整个样本期间,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尤其是人民币升值会带来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但是相比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和对物价水平的贡献度,其抑制通胀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让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并不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32-02

1 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升值终于成为现实。进入2011年,人民币汇率问题屡成关注焦点,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90,一举突破6.50的重要关口,人民币对美元月平均汇率更是逐月稳步攀升。数据显示,进入4月后,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快,2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3月升值幅度.29%,而4月仅前20天升值幅度就达到.41%,可见,这与3月CPI数据攀升到5.4%,并且与创了32个月来的新高存在一定关联。

2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研究汇率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其中刘思跃,袁美子(2010)使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间内,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较低。张成思(2009)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传导过程和可能的通胀驱动因素分析入手,建立动态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研究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国内通胀不存在显著传导效应,因此以升值遏制通胀的观点不宜推广。刘亚等(2008)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DRL)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

第二类主要是通过分析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来研究人民币升值是否会起到抑制通过膨胀的作用。陈涤非,李红玲(2011)等通过建立SVAR模型,对居民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表明短期内汇率波动对居民通胀预期形成正向冲击,但从中长期来看,汇率对通胀预期的冲击符合利率平价理论,即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名义利率和国内通货紧缩,从而抵御通胀预期。刘煜辉(2011)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通胀的原因,认为将目前国内的通胀归于输入性的通胀是不正确的,他根据汇率理论中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只不过是投资和消费内部失衡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

第三类主要是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其中齐珊(2010)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问题分析中认为人民币合理升值可以起到部分抑制通胀的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当汇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可以,否则会进一步刺激通胀的发生。蔡祖劲,刘纪显(2009)运用计量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方法得出由于我国的外汇机制和汇率预期等原因导致了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并存的悖论,而且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较大。贝多广,朱晓莉(2007)分析了2002年以来目前的通货膨胀,不能单纯的要求人民币升值来抵御,认为通货膨胀归根到底还是货币供应量较多的结果,最根本的还是要控制货币的流动性,不让资产价格的上升的太高。

3 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理论分析

从表面上看,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均是货币现象”的结论似乎收到了现实的挑战,但事实上,以人民币升值调控通胀的观点忽视了经济变量彼此之间的联动关系,即货币供给到通货膨胀需要一定时间,货币供给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变化(即流动性过剩指标),很可能会动态反映在通胀起伏上面。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能够抑制国内通胀,那么自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有效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至少应该具有显著统计性,所以本文第四部分的计量模型将汇率因素与货币总量因素考虑到通货膨胀动态传导模型以验证这一点。

4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

本文是要研究人民币升值是否会抑制通胀,由于人民币升值是从2005年7月汇改之后,因而我们选用2005年6月―2011年3月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的月度数据代表即时汇率Et,同时也采用同期即2005年6月―2011年3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表示通货膨胀的程度。文中选取2005年6月―2011年3月的货币供应量的月度数据作为我们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变量,这里我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表示。最后我们采用X-11季节性调整方法对其上述所有的变量进行季节性调整,以消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小数据的波动和消除异方差性,我们对这些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即LNCPIt、LNEt、LNM2t。该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经网数据库。

4.2 数据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根据各个序列的性质对常数项和趋势项进行灵活选择,滞后阶数由Eviews默认的SC准则自动选取。

根据ADF检验的原理,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原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然而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到,所有序列的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原序列属于一阶单整序列I(1)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下面我们利用Enger-Granger两步法对LNCPIt、LNERt和LNM2t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残差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LNCPIt与LNERt和LNM2t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且协整方程为:

LNCPIt=-.598237LNERt + .032954LNM2t+5458617

(.057972)(.014115)

t=(-1.31942)(2.334117)

且拟合系数R-squared=.950877,F统计量=6485940

注:括号中是相应变量的估计系数的标准差

以上结果表明,消费者物价指数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当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带来消费者物价指数即通货膨胀率下降.598239个百分点。这与汇率传递理论分析是一致的,即人民币汇率升值,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进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降,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增长10%,消费者物价指数即通货膨胀率提高.329541%,说明货币供应量对于通货膨胀来说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计算,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我国货币供应量从275785.53亿元增长到75813.98亿元,相比2005年3月,增长了大约1.75倍,而我国的人民币在此期间却升值了大约21%,相比较而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因此,实证分析证明以人民币对外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并不具说服力。

(3)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反应的是长期均衡成立的条件下,模型发生短期偏离的程度,在各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各个变量之间的短期均衡关系,以反映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的程度。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后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为:

LNCPIt=-.386835LNERt + .090011LNM2t + .022903ECMt-1

(-2.755329)(2.153622)

注意:括号中是相应变量估计系数的标准差。

其中,ECMt=LNCPIt + .598237LNERt-.032954LNM2t-5.458617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即通货膨胀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升值都会对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且实证结果表明,LNERt和LNERt的系数分别为-.598237和-.386835,这说明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影响要小于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也就是说要保证人民币长期内升值才能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汇改以来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的月度数据,在开放宏观经济的框架下,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升值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国内通货膨胀程度的抑制作用的大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短期影响要小于长期影响,要保证人民币长期内升值才能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而按照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不可能长期内一直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2)通货膨胀不仅与人民币是升值有关,而且更大程度上与货币供应量(M2)有关,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的回归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对CPI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90011,即短期内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0%,CPI将上升.90011%,这说明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极易导致通货膨胀。

(3)基于以上结论,当前的通胀压力应该既有需求拉动的原因,也有成本推动的原因。首先在需求方面,根据上述实证分析可知,我国近几年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原因主要是外汇流入过多)。其次,国内的通胀更多的可能是与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结构性通胀或成本上升所诱发的成本通货膨胀。因此,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寄希望于人民币的升值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是不明智的,所以要治理国内的通胀最根本的还应该着眼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应该积极探索利用外汇储备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实现由“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和“藏汇于企”的转变,及解决企业海外投资外汇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可减轻“外汇占款”引起的通胀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思跃,袁美子. 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0,(4):14-18.

[2]齐珊. 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44-46.

[3]张成思.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9,(5):87-96.

[4]苏剑.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原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1,(4).

[5]陈涤非,李红玲,等. 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1,(3).

[6]黄安仲,谢海蓉. 我国通货膨胀是输入型的吗?――基于2006―2008年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1,(4).

[7]贝多广,朱晓莉. 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2007,(9):32-48.

[8]蔡祖劲,刘纪显. 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的悖论分析[J].金融财税研究,2009,(1):74-77.

上一篇:高职院校传媒类实验室现状及创新发展探析 下一篇:设计方法学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