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语文对生命的启蒙

时间:2022-08-29 04:31:46

儿童诗——语文对生命的启蒙

儿童诗诗人圣野先生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确实,诗歌能纯净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的精神和生命。“拥有一颗诗心比成为一名诗人更重要”已成为儿童诗教学的共识。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纯真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那么,如何杜绝枯燥的讲解和乏味的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儿童诗,汲取诗歌精华,从而滋养他们的生命、培育他们的“诗心”呢?笔者以《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浸染语言:瑞雪梨花皆芬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美的艺术,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情感、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语言、情趣等方面。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因此,儿童诗歌的教学一般不适合采用以分析性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儿童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设计,从把握诗歌的艺术构成、艺术元素切入,将欣赏儿童诗歌的艺术美作为教学重点,以实现儿童诗歌对儿童在审美感受上的熏陶感染。

音韵美。儿童诗语言活泼、纯净、童真、美好,读来朗朗上口。如《雨后》中的诗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不需要跟学生讲解押韵等技巧,可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脚的规律和整齐,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以及“ao”韵给全诗奠定的活泼欢快的诗歌情感和基调。

童趣美。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音韵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写孩子情态的词句,感受诗句语言所表现的童趣美。如可让学生说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的样子,结合插图感受小妹妹的纯真可爱;还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中的动作,并让学生紧扣诗句语言,评价同学演得像不像,一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情境,感受到小妹妹小心翼翼的玩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关注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到位。

画面美。《雨后》首先呈现出的是一幅雨后广场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树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灿灿金光,而广场上积水形成的一片“海洋”里,孩子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踩水啊,呼唤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制造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然后,作者把视线投向了在其中玩水的小兄妹俩,如镜头的特写,由远及近地把学生的目光也引到两个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身上。虽是短短几节小诗,却丰富地表现出了诗歌充满童趣的画面美。

其实,诗歌是一种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就需要整体感。完整地接触语言,反复地朗读全诗,就会发现诗歌在音韵、画面、情感等诸方面通过语言架构起的内在一致性和外在的整体美。学生能在儿童诗的诵读学习中充分感受语言的轻快和谐,受到良好的语感培养,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与审美力。

二、创造生活: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诗描摹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体悟甚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诗歌崭新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获得更多生活感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诗歌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并真正得到启迪;才能赋予诗歌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的意义与价值。

如教学《雨后》第一小节“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时,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句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的广场。学生联系诗歌内容,纷纷畅谈自己的理解。有的说:这是一片美丽的广场,因为嫩绿的树梢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有的说:这是一片海洋一般的广场。因为广场上积满了水,无边无际;有人说,这是一片欢乐的广场,因为孩子们在这里自由快乐地嬉戏。随着学生的对话,诗歌形象逐渐丰满,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接近,一个充满着孩子欢声笑语的雨后广场由远及近,来到学生的面前。儿童诗的语言含蓄凝练,给人许多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更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景,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让诗歌所展现的空间无限放大,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

如果说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理解丰富了雨后景致,那么下面的片段就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来描绘了活动的画面。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小哥哥摔了一跤” 时,教师提问:小哥哥为什么会滑了一跤?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始了小哥哥滑跤原因的推断:有的说,小哥哥踩水太用力。这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使劲”,让学生学着小哥哥踩水的样子踩踩水,为下文理解小哥哥玩得兴奋作铺垫;有的学生说小哥哥在喊“妹妹小心”的时候,自己不留神摔了一跤。这时可让孩子们一起体会哥哥喊“妹妹小心”时候的语气,身临其境地模仿哥哥喊一喊,感受小男孩的淳朴可爱;也有的学生说:地上都是水,本来就很滑,小哥哥摔跤也在情理之中……这种交流对话与互相补充的目的在于让诗歌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更加具体和开阔,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真实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和阅读的愉悦,以及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发现自我:赏心只需三两枝

上一篇:把握“三维”精彩教学 下一篇:引导质疑问难,培养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