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观念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时间:2022-08-28 12:17:18

乡村教师观念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摘 要 乡村教师观念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人文因素。乡村教师观念的形成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工作和生活条件,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的环境使他们形成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其观念直接影响乡村的教育公平。要改变乡村教师的观念,必须先改变相关部门领导的观念,同时通过送教下乡、送培下乡、城乡学校联合申报研究课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和设置岗位竞争机制等方式促使教师转变观念。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观念 教育公平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Impact of Rural Teachers' Ideas for Educational Equity

ZHAO Quhua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99)

Abstract Village teacher education fair idea of the impact of human factors.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rural teacher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school education,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Rural environment so that they form a specific outlook on life, values, instruction and student concept, its direct impact on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quity countryside.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rural teachers, you must first change the concept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heads, as well as by sending teach the countryside, send Pei countryside, rural school research joint declar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set up job competition and other ways to promote teachers' concepts change.

Key words rural teachers; concept; educational equity; impact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建设和谐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而重视和加强乡村教育公平又是建设和谐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若完全按照教育资源的硬件分配或配置来解释教育不公平现象是不合适的。在一些地方,尽管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对富裕的程度,但仍然不愿意送孩子上学,这说明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除了物质层面以外,还存在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人文因素。因此,从人文因素对乡村教育公平进行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影响乡村教育公平的人文因素包括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教师、学生、家长、家族环境、村落文化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乡村教师观念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1 乡村教师观念的形成

人的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个人头脑里产生出来的,它是伴随着人的发展而形成,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人的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乡村教师观念的形成与其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工作和生活条件,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乡村教师所接受的学校教育

乡村小学教师普遍年龄较大,大部分是中师毕业,任职期间通过函授获得大专学历,很少具有本科学历,有部分甚至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乡村中学教师大部分是大专毕业,任职期间通过函授获得本科学历。教师的学历水分多,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教材的变化。再加上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而教师培训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导致了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课程观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部分乡村教师还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一个学校的教师少,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个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基本上是每个教师带一个班,若有教师生病或有事请假,他所带的班级就只好自习。由于乡村学校工作和生活条件差,为了安全起见,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生都不安排到村级小学去实习,只安排到中心校。所以村小的教师去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加上农村家长纷纷外出打工,孩子多由祖辈代管,他们对孩子比较溺爱和放任,使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乡村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普遍比城镇的差。小学男性教师有很多家庭是所谓的“半边户”,即夫妻双方有一方是拿薪水的国家职工,另一方则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一旦家里的小孩念到高中或者是大学时,便成了当地的困难户,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于协助家人务农。乡村中学教师的经济条件比小学的又好些,比起城里教师还是差得多。文化娱乐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认为,在乡村学校任教师,工作比城镇学校的教师还重,而待遇却不如城镇教师好,感觉很不公平,因此,在工作上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

1.3 乡村教师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乡村教师观念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乡村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他们与外界的交往不多,信息相对闭塞,特殊的地理劣势造成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影响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乡村教师所处的人文环境也在影响着他们观念的形成。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引起“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再度出现,在乡村很多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读书,有部分孩子甚至连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成就外出打工。周围群众对教师的期望不大,若不是老师与家长联系,很少有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去找老师。他们认为做教师不如当公务员有出息,大部分教师也认为当教师不如公务员好,因此很多教师都想改行到政府部门工作。

乡村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科研能促进教学。搞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大部分教师都是等到了可以评职称的年限才会考虑写论文,在网上找一些参考资料东拼西凑,几天就完成一篇论文的撰写,没有长期积累的习惯。很多教师获得了中级职称后,看到周围的人不再为评高级职称而努力,也就随大众等着养老。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要写论文,他们很少会利用晚上或假期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他们的说法是“不把工作带回家”。

人的观念对其行为有导向作用。乡村教师所处的特定环境使他们形成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其观念对乡村教育公平的影响不可忽视。

2 乡村教师观念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2.1 乡村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乡村学校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有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不满意。他们觉得,凭自己的知识、智商、能力以及付出,生活不应该如此,心理产生不平衡,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不安心工作。还有部分老教师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实际上报怨最多的不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差的乡村教师,而是处在中等水平的教师。原因是由于他们与外界接触少,认为乡村学生是最难教的,只知道自己工作的难做、辛苦,而不了解别人的工作性质,不认为还有人比自己更辛苦。只与别人比物质收入,而不比自己与别人的起点和付出情况,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育事业的诚心、信心和耐心,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导致对学生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2.2 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发展的教学观,但乡村教师教学的重心基本上还是偏重知识技能传授,教学目的只是为当前考试和升学,没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观下,只能教会学生知识而无法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重复记忆,不利于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和对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乡村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城镇学校的学生差,最终导致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2.3 乡村教师的学生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教师要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看作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但由于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等原因,使他们的自卑感严重、焦虑水平偏高,更有部分乡村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以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学校办学条件差等为借口,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最终导致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2.4 乡村教师的课程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课程、教材和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但乡村教师没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无法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认为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和教材,教材就是教科书。所以他们无法对教材进行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最终导致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3 思考和建议

为了帮助乡村教师开阔视野,提高乡村教师素质,针对乡村教师的各种培训很多,有国培、省培和区培等项目,有在职网络培训和脱产集中培训等方式。还有,从2007年开始,崔永元发起并成立崔永元公益基金,专设“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举办每年每期100名乡村教师,为期十天的培训班。然而为什么无法改变乡村老师的观念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说明要促使乡村教师观念的改变光靠培训还是不行的。教师观念的改变还受到教育相关部门领导的观念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从以往的培训情况可知,有些领导对教师的培训并不重视,没有按照要求选派老师去参加培训,有的人重复培训,而有的人想去培训却没有机会。所以,要改变一线教师的观念,必须先改变相关部门领导的观念,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促使教师观念的改变。

(1)由教育局出面,组织城镇学校到乡村学校支教或者送教下乡、城乡学校联合申报研究课题等形式,促进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帮助乡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2)改革现有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光从学生考分的高低去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促使乡村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3)负责培训的机构,组织送培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架起名师与农村教师互相沟通的桥梁,为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起帮扶作用,使乡村教师掌握正确的课程观。(4)通过岗位竞争机制的设置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跟上形势,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

本文为2011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影响乡村教育公平的人文因素研究(编号:201106LX648)成果之一

上一篇:浅析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 下一篇:论财经新闻翻译从业者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