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

时间:2022-08-28 01:58:17

在历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智、生理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教育尤为重要。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读史励志。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教材中历史人物具体生动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激励学生。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胸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岳飞“怒发冲冠,抬望眼,仰头长啸”的报国之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长征途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乐观精神……无不让学生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我还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我喜爱的名言”主题演讲活动。久而久之,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少年心事当拏云!”颜迈送给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名言警句,很快成为学生的座右铭。我让学生铭记:苦励心志的人,天都不会辜负他,做事都会成功!读史励志,因为有了历史作为底气,我们的人生信仰才会变得坚定,才能培育出鲲鹏之心、鸿鹄之志。

读史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朝和秦朝的历史如出一辙,都是二世而亡,辉煌而短暂。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我让学生联系秦朝的历史,总结两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学生很快发现民心所向是国家兴亡的根本原因。以致后来,学习了唐朝的历史,学生更加明白了唐太宗的口头禅“民犹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任何朝代的统治者,凡是政治清明,顺天应人,则可兴盛;反之则必然灭亡。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唯有读史以明智,才能借古鉴今。

读史增智。读史可以丰富阅历,增长智慧,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曾经利用学生盲目的追星热情,给学生上了一堂爱国教育的历史课。当时我正在讲《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一课,同学们可谓同仇敌忾、慷慨激昂!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让学生振臂高呼: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时我却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台湾当红艺人杨丞琳在一次直播的电视节目里,当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吴宗宪问她抗日战争打了几年。杨丞琳说,好像11年吧,吴宗宪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了8年耶!……我不知道她是怎样看这8年的,一个人又有几个8年!我记得当时学生一片哗然,纷纷唾弃她的无知、浅薄和对历史的背叛,对她的崇拜热情也随之降到冰点。通过这个生动的事例,学生明白: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人,就是一个无知的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

读史自信。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挫折打击、悲欢离合,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身处逆境时,是消极避世,还是积极面对?其实人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我告诉学生:读史能让我们心中充满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例如,我经常在课堂上讲述:司马迁忍辱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光用19年时间写成《资治通鉴》,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李时珍27个春秋著成《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学界的重要文献;玄奘历经磨难,长途跋涉到天竺研究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更是历尽艰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孔子东游、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北海牧羊……他们不怕困难,性格坚毅,激励着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挫折。端午节期间,我和学生会一起纪念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永放光芒,永驻心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为理想社会不断探索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奋勇前进!但是他报国无门、绝望而死的消极态度却是不足取的。通过这些历史史实,我教育学生要勇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增强意志和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意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历史教给学生直面人生的积极生活态度,并将影响他们一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魅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意义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上一篇: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下一篇:优化板书、完善笔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