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板书、完善笔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16 01:26:24

优化板书、完善笔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摘要】板书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一手漂亮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突出重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笔记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他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真实记载。学生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调整、思维成果的巩固和应用,这些工作都可借笔记来完成。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笔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积极优化板书,指导学生完善笔记,师生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板书笔记提高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教学得到普遍应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学习历史,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同时,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学生动手做听课笔记的也越来越少,这两个“越来越少”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担忧,也应该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板书与笔记的关联

以往评价教学,对教师的教案、板书设计、教学方法、课后小结非常看重。特别是教师精心构思的板书设计,经常引起听课者的共鸣,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现在,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那些现成的音画设计和课件在网上比比皆是,教师无需自己制作,只需网上下载,既方便,又快捷,因此多媒体课件渐渐地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导致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同时,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们在课堂上普遍不做听课笔记了,他们或只是捧着教材,或只是盯着显示屏上五彩缤纷的插图,就是很少有拿着笔和纸记录课堂内容的。缺少了听课笔记的听课,学生疏于动手写字,教师在讲台上的提纲挈领、临场发挥、灵光闪现,都没有留在学生的“纸写笔载”中,难免是一种缺陷。一位专家说,听一堂没有板书的课,好像读一首没有诗眼的诗,看一幅没有神韵的画。听一堂不记笔记的课,思路就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对问题的深层内涵的认识和把握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由此可见,教师的板书和学生的笔记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眼睛”与“窗口”,是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一手漂亮的板书如同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样,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学生也定能以此作为参考和借鉴,记下一手漂亮的笔记。而且一手漂亮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突出重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自己的板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板书水平,积极优化课堂板书。同时,教师要在书写板书的时候,告诉学生记好笔记的要领,提醒他们,并指导他们记好课堂笔记。

二、优化板书的原则

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在实践中认真揣摩,精心设计,不断优化,写出一手像样的、能体现自己独特风格的板书。总体说来,优化板书应该把握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历史课堂的板书要做到条理清晰。历史课涉及的知识点纷繁复杂,头绪繁多。板书应该是教师讲课的提纲,提纲决定了教师讲课内容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知识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内在联系。条理清晰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听得明白,看得清楚。

第二,历史课堂的板书要做到简明扼要。板书贵在扼其要点,删繁就简。“简”是字不多,话不长,能用两个字的就不用三个字,能用一个词的就不用一句话,能用图示的就不用文字描述。简明扼要的板书能够统领课堂知识,扼其要害,抓其要点,让学生一抬眼就看得清楚明白,毋庸到冗长的文字堆里去寻找信息。

第三,历史课堂的板书要做到美观生动。 “美观生动”学生就爱看,就能吸引住学生,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愿意抄笔记。比如恰当地使用彩色粉笔就是美化板书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将板书文字在排列上做些艺术性的处理,其效果也会不同凡响。

第四,历史课堂的板书要做到形式多样。不断变换板书的形式,可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花样翻新可以使人为之一振,兴趣大增。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示意图、对比表格等辅助手段,设计出形形的板书,才能受学生的欢迎,才能充分地发挥板书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笔记的要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所有的记忆东西都会逐渐遗忘。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笔记记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这样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丢失。学生可以通过翻看课堂笔记,回忆起当时的课堂情景,从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很多学生在记笔记方面不得要领,这就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逐渐教会学生记笔记的如下要领:

第一,明确做笔记的宗旨。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的转移。因此,做笔记时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 把握做笔记的时机。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因此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书写板书时,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完善。

第三、 注意做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应该简明扼要、纲目清楚。因此,做笔记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圈点勾画,突出重要的经典原话,名词解释、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二是抓关键词做批注,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所讲授的重点记下来;三是摘录板书,把不懂的问题和疑点记下来,课后去研究、思考、查对和询问。

第四、分清主次,把握内容。课堂上做笔记,要坚持“听”与“想”为主,记笔记为次,不能“满堂记”、“满板记”,保证听懂了,想好了再记。而且,不能过于注重“漂亮”,要坚持以记内容为主,记提纲、记重点、记补充的内容、记疑点、记方法、记总结。

四、运用好板书和笔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板书不是写完就万事大吉了,还应在课堂小结中充分利用板书提纲挈领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顾、总结、巩固、延伸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内容,再对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系统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同样的,对于学生而言,也不是课上记记笔记就万事大吉了,还应在课后做好整理和完善工作,补充笔记中的省略部分,将简化符号复原,对重点部分要核实,未听懂部分要弄懂,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而且还要充分地使用笔记,复习笔记,最好在当天抽出合适的时间对着笔记本,在脑海中回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包括每一个细节,实在想不起来再看看笔记,通过复习笔记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总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用好板书和笔记,就一定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上一篇:在历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 下一篇: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