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时间:2022-08-04 06:19:35

【摘要】美术作业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用以检验学生对美术技能表现方法的掌握程度,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可是如果指导不当就容易越俎代庖,忽略学生的个性成长,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兼顾学生的创造性,本文就这一问题浅谈一点拙见。

【关键词】美术作业指导创新个性

一对老夫妻,老头子在切面包尾给老婆子,谁知道老婆子竟勃然大怒:“一辈子都是这样,我受够了,你不知道,我有多讨厌这一段!”可怜的老头愣了一下,楠楠地说:“亲爱的,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来对待他人。延伸来讲,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给别人。那么反过来说,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或认为好的东西,就可以强加于别人了吗?“己所不欲”,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也所欲,所欲也不能强加给别人。总的说来,无论“己所不欲”,还是“己所欲”,都不能施于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那个人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美术课上,兵兵同学在专心致志地画几棵树,老师走过来,看了一下,用手指着画面对兵兵说:“这里要画上叶子,才显得树形饱满,有生命力……”兵兵撅起了嘴,小声地说:“可是我觉得叶子落满地,一地金黄才最好看……”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美术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这些美术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一些教学环节和学生的美术作业来实现的。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美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总会统一要求,统一评价,喜欢看到整齐划一的作品。但是,新的教育形式,新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的学生群体,对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那么,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如何在美术课堂作业环节,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呢?

首先,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要有开放性,作业要求要具体化。

作业的开放性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要做到作业的开放性并不困难,作业设计越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贴合个人情感体验,就越不容易千人一面,作业要求要具体,不要假大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表现。这样在作业评价时才好有的放矢。

一、内容的开放性。美术作业内容的开放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层次性,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勇于表现、敢于创新。教师不要包揽学生的工作和想法,而是要积极地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激情。还可以把内容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泰戈尔说,“不要把河水总是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要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提供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表现的内容,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思考、点燃创作的激情。只要创作有助于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即便认可。

二、形式的开放性。以往的美术课堂作业以绘画居多,所以学生一般把美术课叫做“画画课”常见“一张纸、一支笔”的铅笔画和水彩画已经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尝试各种工具创作,让学生不断自寻创新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方法。并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一下创作的材料和表现形式,会让学生有新奇感,激发创作的欲望。比如用粉笔做微型雕刻,在蛋壳上绘画或添加毛线造型,用橘子皮挖怪脸……力求使绘画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注重学生实践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教师巡视检查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把其中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就行了。学生当上了学习的小主人,定会劲头十足,这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帮助。

其次,作业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有“相关经验的准备”,这里所说的相关经验的准备不仅仅是课堂上对教材的观察所得,有些经验是积存于学生的头脑中的生活提炼,有些经验是必须动手去实验或查阅资料、去实地调查才能获得。我们的教学内容强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群体文化、学生的已有经验。选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最熟悉的对象作为创作素材,会让学生感觉“肚子里有货”,有感而发,创作的过程会比较顺利,内容不会显得空洞。比如我的一堂室外泥塑课,我就让学生动手做一件家中的农具(我们是农村中学),整个创作过程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作品生动逼真,效果非常的好。

再次,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创设和谐的教学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以往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多是以“像不像”“技法好不好”为标准,或一味的以宽松的鼓励来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性的东西。现在,我采用的是等第加评语的方式,具体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还提供机会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允许学生用“口述”的方式解释视觉形式上的作业,这样就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助于让他们放飞思维,立意深远。

作业评价要结合教学设计和作业要求。教师设计的课型不同,作业要求自然也不会相同,评价标准也不可能一样。有些课型是培养创造力,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比如自由主题绘画之类;也有些课型是以技能学习为主的,比如人物素描。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进行有效评价,并非所有的课型都必须多元化。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放手给学生,不要越俎代庖。把基本要求讲清楚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把他们心中的想法充分表现出来。只有当学生出现困惑时,教师再适时出现,及时进行有效指导,使他们在实践中验证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活动的开发和实施都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教师,作为素质教育阵地的成员之一,要强化自身学科素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中的作业指导更加科学、适度、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轻负担、高质量的轨道中向前发展,使美术学习变成愉悦的精神享受。

上一篇:探讨素质教育下初中体育教师如何备好体育课 下一篇:在历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