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提问的“七要七忌”

时间:2022-08-27 10:13:57

高效语文课堂提问的“七要七忌”

从传统“满堂灌”教学到现在的“满堂问”教学,从沉闷的师说课堂到现在的对话课堂,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人说: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而课堂教学则是这种结合的生动体现。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的思维训练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做到以下的“七要七忌”。

一、要目标明确的提问,忌盲目

目标明确是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师生互动活动,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的目标性。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一些不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能力大小,毫无目标性的问题,如教授《坐井观天》时,提问“青蛙是哪一类的动物?”这样的提问完全不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提问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就是盲目的。

二、要把握时机提问,忌随意

课堂提问时要把握时机。何谓时机?就是老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除了讲究“适量”、“适度”外,还十分讲究对“适时”的追求,而课堂提问要做到“适时”,关键就在于对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好的提问时机处处都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有时在课文题目处也可以提问,如:《“红领巾”真好》一文,出示课题后,老师紧紧抓住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个题目与别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双引号)为什么题目要加双引号?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种解读文本、了解文章意思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课堂提问切忌提问时的随意,或心血来潮地“满堂问”,或不看情况、不管需要与否盲目设问,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随意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这样的提问只会毫无意义。

三、要循序渐进提问,忌乱

提问要有循序性,是指提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入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提问循序性的意识,问题过难或过易,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正确的提问应自然得体,步步深入,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循序渐进地提问: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这样层层导入,从小蝌蚪一次次的经历中去感受小蝌蚪情感,从而说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蝌蚪要比直接说更容易一些。

四、要灵活变动提问,忌呆板

课堂提问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灵活新颖的。提问的形式可采取口头提问,也可采取书面提问;既可提问全体,也可提问个体;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可以采取设问也可以用疑问和反问。问题的类型可以用填空、选择、连线、图表、材料分析等;可以是课前导入性提问,阅读中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巩固时的提问等,总之要不拘一格,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提问切忌总是提问“是不是”或“对不对”“是什么”或“怎么样”等,这些呆板、缺乏创新的提问,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还会让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五、要难度适中的提问,忌偏

提问做到难度适中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定思维含量,一般采取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课堂提问忌偏。这里的偏有两个意思:一是问题的设计不要偏,既不要太难,让学生无法回答,又不能太浅,学生不用思考就随口答出。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适度、难度和梯度,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是指教师不要偏心,在教学中不要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不关心差生;只面向少数尖子生提问,不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要做到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偏爱会造成课堂机会不公正,使学习困难生被冷落,心生嫌怨,失去学习信心。所以教师忌偏,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真心帮助每一位学生。

六、要留空白的提问,忌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掌握好提问的角度和速度,避免频繁提问,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避免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全面时,立即迫不及待找另一学生出马,甚至教师亲自说出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对学生没有激励、引导、启发和评价,也丢掉了课堂提问的教育功能。

同时,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维,学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就要久一点。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七、要用和蔼的态度提问,忌罚

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和蔼,要尽可能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等亦师亦友的态度来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距离,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胆怯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宽容、理解、尊重学生,不要借提问之名,行惩罚之实,对纪律较差的学生,要善意地提醒并纠正其行为,不要提出较难的问题让其回答。学生答对要及时予以表扬;若答错了或答的不全面,切忌对其讽刺挖苦,甚至罚站。这样以关心学生学习为名,行惩罚整治学生之实的做法,教育效果是非常差的,往往造成师生对立,激化师生矛盾。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培英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上一篇: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