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时间:2022-07-02 07:08:04

高中地理新课改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从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两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新课改的基本思想运用的教学当中去,这是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的几点优势

1.人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2.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课文编写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新教材的认识和困惑

1.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和难度,但是教材的广度、深度、难度“三度”仍然难以把握。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也难以实现。为了留给学生探究过程的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时间必然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也要相应增加教学用时,这样下来课时相当紧张,尤其是必修I。另外像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特点、日照图等重点知识是否需要深讲、细讲。

2.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一的每周三课变为两课时,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3.高初中课程衔接问题。众所周知,“中考”不考地理,初中地理是“副科”,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与高中相关课程衔接不上。一般情况下,高二下学期既要开选修课,又要复习初中地理内容,还面临学业测评,时间紧迫。我市初中地理教材以湘教版为主,而高中地理教材又以人教版为主,教材知识体系明显存在“断层”。

4.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地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教师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会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

5.“探究”与“合作”存在低效和形式化问题,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由于师资队伍有限,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备课不够充分和认真,选题不够重视。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探究,都交给学生讨论。仿佛课堂上不讨论、不探究就根本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过于追求合作形式,流于热闹和活跃的表面形式,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讨论,三五分钟后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即公布“标准答案”。掩盖了学生个性学习差异,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又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6.没有相应配套的评价机制。学习评价要在知识和技能评价基础上,扭转以往轻过程重结果的局面,转为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如何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实施过程中评价可操作性较差,没有相应配套的评价机制。

三、对新课改的感悟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困惑,我们地理科任课教师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大悟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上一篇:高效语文课堂提问的“七要七忌” 下一篇:试谈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