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08-27 09:43:53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本文中从兴起的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为: ① 要探索一条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德育教学之路。 ② 要有一支热心教育,具有良好心里品质、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文化底蕴深厚、乐于现身的创造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德育教学 学生 创新精神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学生的创造性教育并未引起重视,即使一些对创造教育起步较早的地区和学校,也多局限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劳技课中。而对学科教学过程如何渗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还把"双基"教学与学生创新发展对立起来。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去获得知识的结论,而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之时:不只是能解答一个个习题,而是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未来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激烈的竞争做到处惊不变应付自如。课堂作为培养人的最主要场所,更应负起这一责任。本文要结合国内的一些探新与研究,探讨中职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

1 探索一条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路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探索性问题,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模式可以参照。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探索出一条适合在课堂教学之路。

1.1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课堂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要从它的组成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要从他的组成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依据现代认知迁移理论,基础知识学的月扎实,其大脑认知结构观念的储存越丰富、越牢固。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由于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好的缘故。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就应通过启发学生自觉的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有知识之间的相同、相似、相关、相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从而达到温故求同促理解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这一方面发散,这就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中的流畅性。然而,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远不够的。

教师的教学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态学习心向。这种动态学习心向的养成有赖于应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有法而无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能经常"随机应变"、"另辟蹊径"的学习方法。因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从流畅新入手,但不能满足流畅新,还要抓住"变通"这一特征。引导学生采用"从仿到变促创新",即通过类比分析求创新,通过逆向思维促进创新,通过另辟蹊径会创新,这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其前两个特征的基础上想最高层次的特征独立性发展。通过计较各种思维机果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找到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最优点,从而达到小结比较会择优的目的,这是巩固训练的必要条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步骤。

1.2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学科教学

任何创新活动,都收到个性的极大制约,都需要对已有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独立性是创造个性的特征,而现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惰性――依赖长者和他人的心理。针对这一不合理现象,我们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应发扬教学相长,突出学生主体性作用,坚持已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为核心,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达到学生会自学、自评和自控,实现在求知的实践中增强自我意识,强化创造思维。然而,每个人的创造个性是各异的,对创造个性的具体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总体上,优秀学生或创造型人才在创造个性上的特点总有一些行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它们成为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使他们获得这些创造个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1)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注意教学评价态度和语言,让学生感到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表现出有寻根问底、大声询问的倾向,乐意把自己的发展的东西告诉别人,干预对不同意见,哪怕是权威观点提出挑战。在课堂上,他就会去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即使答案错误或不成熟,也不怕被老师批评而羞于说出口。

(2) 知道学生学会自学。自学是学生自己选择目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定的步骤去学习,它依靠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运用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而达成的。鉴于会自学的标准:摄取知识的主动性,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发现问题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不管老师要求与否,都应积极主动地预习,自觉自愿地完成作业,多方寻求各学科的补充读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不灰心、不气馁、肯钻研,顽强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同时,还要善于质疑问难,就算是一个公理,也要自己的头脑想一想,是否有理,不能满足现成的结论。因为会自学这个能力最能反映出创造性人才在个性上的特点,因此,让学生学会自学是培养创造个性最关键的一点。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提问来鼓励学生回答,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质疑来回答。

(3) 促进学生学会自评。第一步骤的回答结果,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必然有优劣或正误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的要求,并能独立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他人和自己的回答作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估能力。

(4) 教师还应启发重视反馈,增强学生自控。反馈修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获取信息的终端调控。故重视反馈便是让学生各自在择优自评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结果作一次认真自查,自觉差漏补缺,扬长避短,做好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提高创造意识,促进自评,而自评可以明辨创造方向,促进自控,反过来自控可以调节学习行为,促进自评,这样形成一个良好循环,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

2 有一支热心教改,富有创新,乐于献身的创造型教师队伍。

2.1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要使学生能在学科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得先开发他们自己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解和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鼓励、爱护学生的创造型。

2.1.1 创新精神的动力是主体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即自我意识。充分展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惯于突出并坚持不同见解,具有改革的勇气,干预试验,不怕挫折,敢于摒弃那种传统的观念。同时,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师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环境或他人,提倡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行为模式。

2.1.2 创新精神常常表现为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自觉意识。教师不满足于已知的东西和习惯的做法,而应该有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和自觉性。在思维方法上,除了趋同之外,还应该有求异、求新思维,并养成转眼问题的习惯。教师对知识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某一学科,应该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易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1.3 教师还应该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由于新知识、新方法产生很快,要求教师不是打破常规,把他们及时的运用到教育过程中,这就使得教师需要接受和理解新东西,而且在知识迁移、联系、综合并创造性的应用于实践之中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尤其是在动手方面的能力,目前教师普遍较弱,需花大力气去改变。

2.2 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接受,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个问题上,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总要内容之一,并彻底改变以唯"升学率"、唯"分数"判断师生优劣的评估标准,主动给教师减轻心里压力,为教师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一个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文化氛围。同时,领导不但要自己积极参与教改,而且还要积极为教师进修和教改试验提供条件。

未来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实现教育发展的方向,使我国在世界上立于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 :张书丰《关于教育创新体系的思考》《中国教育报》1999.1.22.

[2] 王新如《学习迁移理论及其教学中的应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2

[3] 廖正峰《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主动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构想》《中学教育》1999.3

[4]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5] 万云英《学生创造力及其培养》《心理学探新》1988.3

上一篇:自我管理 自我展示 自我激励 下一篇:教师切莫让自己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