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带给学生什么

时间:2022-08-26 11:45:34

学校,应带给学生什么

从教二十年,以前曾心安理得地接受社会给予教师的一切赞誉:灵魂的工程师;桃李满天下;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以前也曾毫不犹豫地认定学校就是知识的殿堂,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摇篮……多次的外出培训、数轮的观察反思,使我开始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有多少劳动是负向的?补课被认为敬业,拖堂被认为负责,不尊重学生被认为习以为常,能抓分的教师就是英才,却不知那是对生命的压抑、强迫。我们明明知道学校所教的知识十或二十年后注定是被遗忘或更新的,可还在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心智的启迪。我们也知道,拼完本二上线率,再拼本一上线率,再拼清华、北大上线率,带给学校与老师越来越浓重的挫败与失望。我们带着镣铐跳舞,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以致找不到方向,方向不明则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做不到不跟风,不动摇。就做不到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学生幸福奠基,那么,一所学校应带给学生什么?

一、给学生一份真正的尊重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而今已不再是一种口号,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是在学校里,许多教师在恨铁不成钢的外衣包裹下,使用着有杀伤力的话语,表情永远是威严和冷漠,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想到学校,就自卑、胆怯,或抑郁、惶恐。

我的一个学生是一位优秀学生,她写过一篇随笔《忍者无敌》,以她的敏感与犀利写出了学生心底的无奈与质问。教师批评错学生不肯道歉的强词夺理,学生做错题时教师气急败坏,学生向教师热情问候时教师却怠慢与漠然……在随笔的最后,学生写道:从做学生那天起,我就从未奢求教师们的道歉与热情,也从未批判教师们的错误与面对问候时的木然,因为没有完人,只愿教师们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将错就错,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只愿教师们不要辜负学生的笑容。我很乖,今后见到每一位教师我还会问好;教师批评错了,我会慢慢释然,与每个教师微笑……

读完学生的随笔后,我陷入了沉思:一所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有健全人格的人,而健全人格的核心是尊重。尊重是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而怎样获得尊重、信任与支持,与他人建立友善、积极的关系,学生首先是从教师处习得的。而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的。还记得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李老师因为罚站一位患白血病最终去世的女孩而深深地忏悔与反思,“我应该为罚学生站而惭愧――不管这被罚的学生是不是病重的任安妮!我已经不可能面对或者对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都还面对着健康而活泼的学生,我应该也必须把我对任安妮的愧疚化作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善待!”

一份真正的尊重一定源于对孩子深沉的爱,这样的教师一定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一定有深刻的反思与自省。有这样人文精神的学校,才是真正的育人之所。

二、给学生一个高效的课堂

我认为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而非某种具体模式。只要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最优化,就是高效。在此次我市“教育百人培养工程”培训时间里,有幸赴北京80中学学习。有两节课我印象深刻,一节常态音乐课《音乐家――贝多芬》,在悠扬又略带忧伤的《月光曲》中,在一幅幅切换的图片中,音乐老师娓娓道来,介绍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创作成就、命运的坎坷、不屈的意志,整整四十分钟,我和学生一道沉醉于教师用语言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一节常态语文课《原毁》,课前检测材料、PPT课件、反馈小测材料准备充分,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无疑,两节课的呈现方式迥然不同,但都可称得上是高效。

李希贵校长所在的北京十一学校曾对学生最喜欢的校园内十大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喜欢的选项中竟然没有课堂和图书馆。一所名校尚且如此,其他学校的境况可想而知!学生在学校最多的时间在上课、在课堂,可我们听到的却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盼“退休”,三年级开始厌学,课堂的乏味低效,课上学不会的回家补补,作业写不完补习班补……这样的恶性循环,根子在课堂,在教师理念。

八十中田树林校长在和我们座谈时有几句话,对高效课堂有注解作用:总是讲不完课的人一定是找不到知识重点的人,要用心灵教书,为深刻而教,为高效而教。

高效课堂的诞生要求教师有这样的理念与实践:用一辈子的时间备一节课。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那个故事,一节课,一辈子,是一种追求,不断地充实更新自己,有厚重的积淀才有四十五分钟内的薄发高效。高效课堂要使学生有这样的生命状态:启迪了心智,体验到了成功自尊和满足,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和满足。

一所学校有了这样高效的课堂,必然带来课业的轻负担与教学的高质量,学生还怎么会选择逃离与厌弃呢?

三、给学生一方实践的平台

与生活脱节的任何知识都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知识,应该是槽刻在潜意识中被无数次应用的内容。在教学条件不断优化的今天,更应让学生尽享学校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与探究的平台。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们如果仅为获取书本的知识而来学校,想必在家用一台电脑就可完成,因此学校的资源不可浪费。

不要把图书馆当成摆设,学校图书馆、年级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应全方位开放,那里有学生阅读的身影,让他们在自主的阅读中丰盈思想。

不要让实验室闲置,让学生走进去,把一个个盘旋于头脑中的问题设计出实验方案,逐一解决。

不要把三级课程尽力压缩,只教考的,不教爱的,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让学生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中一展身手。

不要在寒暑假、周六日只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多设置些与生活相关联的实践活动,那些既能增加学生生活技能又能验证知识的作业更有意义。

学校,应带给学生什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再次回到起点追问这个问题。教育是生命化育生命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老师生命的家园,一所好的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那里,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这是每一所学校应该遵循的办学思路。

上一篇:把影视素材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下一篇:要画脚,不要画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