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的角度感受《斑羚飞渡》中的悲据美

时间:2022-08-26 06:49:27

从审美的角度感受《斑羚飞渡》中的悲据美

内容摘要:新课程资源选择了诸多从审美学中归属悲剧范畴的审美对象,本文试图从《斑羚飞渡》这一课中体悟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来审视如何开展语文审美对象的品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关键词】:审美;悲剧;斑羚;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读初中语文新课程七(下)《斑羚飞渡》,却是人类震撼于物性中的这份悲壮。诚然,批判教育者曾对这个单元发出质疑,对本文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斑羚飞渡只是动物界本能的求生欲望,也是为了挽救种群的灭亡,没有必要给它们带上自我牺牲、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等人性化的精神帽子,而且认为:文章写人类对斑羚的追杀在主题上会有消极,让学生对人性的认识会产生误导。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1、作者沈石溪写这篇小说的意图。让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震撼人心的动物小说《暮色》:埃蒂斯红豺群在暴风雨中忍受了七八天的饥饿,才找到了一窝藏身洞穴的野猪,获得延续生命的机会。而豺王索坨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千辛万苦哺育自己的豺娘霞吐必须充当苦豺!它是选择亲情还是公道?他最后选择以死来报答豺娘的养育之恩。而豺娘也同样面临选择:她心中的母爱使得她挺身赴难,做出了死的选择。小说描写豺的心理活动及其细腻,特别是豺王和豺娘所表现得真挚感情。在这些描写中,作者无疑是从剖析人类复杂矛盾的心理来写兽类的,是从展示动物的牺牲意义、亲情价值来影射或警示人类的。请看作者笔下描绘的个象、群象:“草率、鲁莽、不自量力”的老斑羚──对死亡的绝境,他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像颗流星似得笔直坠落下去”,它用它的牺牲告诫种群:冷静,我们都无法逾越这天堑,任何冲动都会象我一样付出代价。

镰刀头羊──使我自然想起了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哈尔威:在沉船的20多分钟他怎样主宰了艘船上60个人的性命,唯独遗忘了第61个人的生命──自己:他随着“诺曼底”号徐徐沉进大海:“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坚定的身影、洪亮的声音、从容的对话、严厉的命令、悲壮从容的沉没告诉世人:真正的英雄是在死亡面前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人。作者写镰刀头羊无疑是一种映射。他所表现的智慧、果敢从容和那份身先垂范使它无愧为这斑羚群种的首领。最后,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作者以七彩虹的绚丽背景,渲染着这一幕悲剧,赋予了镰刀头羊灿烂的人性之光,走向了理想精神的极致。

所有的老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毅然决定了牺牲自己。在这场逃避人类追杀的灾难中,在没有任何办法求生的险境中,它们的团队意识、服从意识体现的极致:“整个斑羚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中壮年的斑羚──面对幼多老少的现实,生死的轮转盘让他们必须选择。生与死仅在倏忽之间,正当壮年的斑羚几乎没有片刻犹豫,他们毅然作了“死亡桥墩”。因为它们把种群延续的希望托付了年轻一代,这份自觉、从容、无畏,怎不让最富“灵性”的狩猎队员震撼呢?

为什么我们非得要避讳人性的弱点呢?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一味的讴歌真善美,恰恰使我们的学生难以客观的看世界,看人生。《斑羚飞渡》的写作意义也正在此,文中的“狩猎队”也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人性耻辱:文明的发展,物欲的膨胀,使得人类越来越成为其他生命的主宰。我同意斑羚的行为是本能的一种反映,但关键的是,这种本能的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学的是人文,不能像动物学家那样“完全客观”地分析动物的习性,而要告诉学生一种思想上的意义,一种生命的价值,虽然他们主要只是感性的感知。老斑羚的死亡飞渡人类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面对人性的生死考验,人类又该怎样体现一种精神?面对周围的险境,我们又如何去学会生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我想是作者写作的初衷。

2、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思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摘自《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如何重视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语文教师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其中很大的一点,即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对冯骥才《珍珠鸟》的挖掘如此,对《斑羚飞渡》分析亦然。凶残的狼可以为了孩子死于猎人手下,弱小的蚂蚁可以在火球面前滚抱成团,温顺的斑羚也可以保护物种从容走向死亡,而制造了千千万万劳动工具的人类呢,在动物面前就不感到惭愧吗?斑羚们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像我们人类用以交流的发达语言,但它们同样有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后代的生存而去主动牺牲生命,“心甘情愿”的,“从容”的走向死亡。想想我们现在,不要说是,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就是日常生活,是否都愿意为了集体为了他人,而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一次文本的“思品”挖掘胜过枯燥的感恩教育,胜过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我们应该要让学生在学了这课书以后,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有对过去的反思和对以后行动的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斑羚飞渡》这一课的思想教育价值。

美学属于人文素养范畴,它让读者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显示,它渗透着理性的思考,也有直觉的顿悟,是一种读者解读文本时的独特体验,又是读者心灵与文本所含情谊的一种神与物游。而语文教学特别应该挖掘这份美感,充分体现新课标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绝不是把“物”当作物来解读,语文的审美不等于科学的试验,干巴巴的进行文本的肢解。

人类从仿生学中获得文明的高度发展,动物的IQ启迪人类无穷的智慧,那么它们的EQ又给我们多大的昭示呢?亚里斯多德曾观察悲剧中“畏惧与怜悯”现象,提出了悲剧的“净化”作用。他认为“悲剧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诗学》)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这些在解读文本所自然产生的“悲悯与畏惧”之情是人性最善良的体现。

上一篇:T形钢连接梁柱节点的试验和抗剪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世界语文辞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