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

时间:2022-08-26 06:34:26

数学教学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各大中小院校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在课内教学与课外引导中都可以应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原有的教法与教学思想也应随之改进。本文通过对新旧教学方式的比较,探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 数学教学 辅助

一、引言

开展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在具备一定的硬件设备之后,高质量的辅助教学软件是关键,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意识和素质是灵魂。中国的研究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出发,从数学教材和教学目标要求出发,从有利于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出发。

二、比较

近年的教学研究中,经济的发展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有高智能的教师主持的班级授课体制因为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在相当长时期里,还不会被取消。所以研究的第一步是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统一体)的辅助手段。

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课的难点主要发生在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飞跃过渡,发生在由静态图形研究到动态图形(包括图像)研究的过渡,由平面图形研究到空间图形研究的过渡。形成难点的原因除了知识本身的深度之外,“传统”教学受到落后教学手段的制约,还受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脑科学研究的低水平和在此基础上关于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低水平的影响,在“思维”训练问题上存在片面的理解,忽视发展右脑,忽视形象思维,忽视“数形结合”,阻碍教学法研究的发展。

突破难点,改革教学,需要提供配合各有关课题的动态形象信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些过渡,培养学生的全面的数学思维(全面理解、掌握和应用三种数学语言――图形图像语言、文字语言和专用抽象符号语言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所有这些要求,正是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图形显示技术的优势。

例如,曲线的轨迹在解析几何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数学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数学知识里前后的衔接点,为以后数学里从“由物到形”逐步进入“以数论形”的思维方法打基础。传统教学里缺少适合的轨迹教学需要的动态形象信息手段,使得教师往往要用更多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出动态形象信息。近年有些教师采用投影片辅助课堂教学,优点是替代了教师画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改革。投影片存在的不足是,为了表现点按照一定规律的运动,需要用复合推拉的投影片。这种机械的推拉,在课堂上使用是比较费力而且往往出现故障,经常是复合得不够好,使得教师反复的操作占用课堂时间多,影响了课堂效率。我注意到有一次是获奖优秀投影片制作者自己表演介绍,都出现类似问题,效果不理想。

“传统”教学方法和投影片在轨迹教学里的不足,首先是不能提供丰富的动态形象信息来帮助学生认识“点的轨迹就是点按照某个条件运动所形成的图形”,计算机的动态图形优势正好能补充原有教学信息手段的不足。

现在以椭圆的定义为例,比较一下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前后的效果:

1.直接讲解

对照曲线说明│PF1│+│PF2│=2a,无论P沿曲线移动到何处,2a为定值。显然内容抽象难懂,对下面性质的讲解无引导作用。

2.实例讲解

将一根绳子固定在黑板两定点F1和F2上,用粉笔搭在绳上,沿绳子移动粉笔,可画出椭圆,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直观性增强,但过程繁琐,做图误差大,课堂用时较多。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该定义,但曲线不规范,费时以至课堂容量小。

3.计算机辅助讲解

开始先不给出轨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个运动物体不同时刻出现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些位置都记录下来会得到什么?意在说明轨迹是人从实际过程中想象出来的讨论方法,但是轨迹又是客观存在的。然后显示定点F1和F2,提出可以用计算机给出模拟闪光照相记录,最后再在显示屏上给出满足│PF1│+│PF2│=2a的点P连续的照相记录。显示屏上通过动态过程给出轨迹。总结椭圆的定义:到两定点的距离和等于定值的点的轨迹。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定义,作图准确有新鲜感,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习题,效果很好。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反复用提问让学生记住定义,而是用生动的动态信息突出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采用动态的辅助线来表现动点的条件,形象信息的配合使以往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问题,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得到解决。我们的教学试验实践证明,轨迹这种课题对所有学生都不是难点。

三、结语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走的路还很长,网络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课堂,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网络将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还有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在数学课上用计算机会降低数学本身的特色。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现有数学教师在以往所接受的教学训练里,没有讲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有些教师也没有看到过在数学教学上如何使用计算机。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工作,逐步使更多的教师摆脱“传统”的束缚,转变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英特尔未来教育工作组.Inter Teach to the Future.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2).

上一篇:小学线描课堂学生联想思维的激发与研究 下一篇:关于初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衔接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