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探究式教学浅议

时间:2022-08-26 03:43:55

生物课探究式教学浅议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主体性教育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01-02

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和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不再简单地看成是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生物学,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发展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探究的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为重点。生物课堂,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问题即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探究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教师应给以指导与帮助。当然探究的目标也不能太容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更多的新问题,从而引发思维,激发创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重组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2.师生角色转换。探究式生物课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者、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于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巧妙设置符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教师还要唤醒学生的潜能,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于学法指导,善于总结评价,发散延伸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创造性能力。

3.探究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统生物课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封闭的单向流动过程,缺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主创造力的空间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究模式的教学策略

1.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生物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探究式、自主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2.提出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情景和空间。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的问题情景应该有深度空间,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创造成果。

3.帮助学生理解探究技能。科学探究所使用的方法即科学方法,又称为科学过程技能或探究技能,包括有这些:观察、分类、应用数字、测量、应用空间与时间关系、交流、预测、下定义、形成假设、解释数据、控制变量、实验等等。使学生对抽象的内容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理解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生物学习动力。

我们倡导探究式教学,是希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模式,以达到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能误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必须以探究学习为主,也不可每节课为用探究式教学而束缚了课堂教学的本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手段、正确教学理念仍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这需要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温泉旅游开发与温泉酒店产品设计研究 下一篇:民族院校大学生校园地方感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