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26 02:09:41

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的地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并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威胁,而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缺失正是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文化 旅游企业 原因 对策

一、环境文化概念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污染物,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文化理论应运而生。我国学者对环境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上,对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环境文化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对环境文化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潘岳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即是环境文化”。曲以斌认为:“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张国玲认为,“环境文化,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陈莉认为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总之,环境文化就是环境保护文化,是当代人们环境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深谋远虑。众所周知,地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构建环境文化,通过环境文化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解决或缓解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二、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缺失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在日益显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的盲目开发建设、景区的超负荷运转等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加剧了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环境破坏严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噪音、烟尘、旅游垃圾随处可见,大量旅游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文化缺失。据调查,当前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缺乏环境文化建设的情况,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第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尽人皆知的游戏规则。关注环境、保护环境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经济收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因此,企业之间自然而然的达成默契与共识。这样的产业环境和心理状态必然会造成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破坏、景区环境质量下降、旅游价值及旅游吸引力降低。

第二,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不力、引导不够。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追求物质财富、侧重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主要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是衡量政府作为的主要标志,也是提高人们收入、改善人们生活的主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而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被掩盖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光环之下。这样的主导思想催生了旅游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忽视环境文化建设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旅游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速度低于工业企业,不易察觉,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有人认为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绿色产业”,不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构成威胁。

第四,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已有的法律没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单行环境保护法、单项环境保护法、各种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多有发生。此外,我国专门针对旅游污染、旅游垃圾等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建设不足,有待提高。

第五,社会范围内对环境文化重视不足,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和环境文化建设氛围,整个社会上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在社会中形成环境文化建设的意识和习惯。

正是由于如上原因,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漠视环境文化建设。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对此听之任之,要对环境破坏予以科学、有力的治理,同时,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加强企业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合理调控和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1.政府加强监管

政府的监管首先要从执法监督开始。如上所述,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完整,无论是新法律还是正在修订的法律,都吸纳了环境文化的基本理念。所以,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据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进行执法监督,使他们学法、懂法,并从中体会和学习环境文化理念,不断地推进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违法成本。同时,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争取制定专门针对旅游引起环境破坏的专项法律法规,使全社会认识并重视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其次,转变观念,促进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政府要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追求政绩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做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理念落实到旅游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中,促进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考核手段,把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并作为重要考核项目,以此督促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最后,政府要尽一切可能,采取多种手段促进企业环境文化建设。例如通过环境税收、环境教育、环境审计、环境影响评价考核等手段,向旅游企业施压,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总之,政府要通过制定法规、加强监管、合理引导、科学考核、加大投入等方式帮助旅游企业构建环境文化。

2.媒体参与监督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媒体监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的今天,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对旅游企业的监督作用,对那些不履行环境责任,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利润的企业要给予曝光,使之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从而承受来自于公众和政府机关的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压力,迫使其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并在今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打造环境文化。

3.居民监督举报

旅游目的地居民是旅游发展引发环境破坏的直接受害者。由于旅游企业唯利是图,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履行环境责任,从而导致目的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无疑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要鼓励目的地居民进行监督举报,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旅游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进而构建环境文化。

(二)发挥内部积极主动性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与外因在事物产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内因是本源,是最重要的,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对于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的建设,除了外部加强监管外,主要应从内部出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1.从自身的发展前景出发,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目的地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企业的衣食之源,企业要获得长久发展,必须肩负起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责任。企业究竟能走多远、能有多大作为取决于目的地旅游资源和环境状况。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来看,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环境文化,打造生态文明,这是旅游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看,企业应该积极主动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企业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恶化,是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国内外一些企业开始把环境整治作为树立社会形象的一种策略,也作为协调大众关系的一种手段。旅游企业也应该通过建设环境文化,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恶化,改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并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调动企业领导者的积极性

如上所述,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事关旅游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企业要不遗余力的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只有率先调动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企业领导者的培训、宣传、政策导向、监督管理等方法使其提高环境意识,进而积极主动的在企业中倡导环境文化建设,主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为主导,引导企业的价值取向,对企业进行文化洗礼,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不断地向员工灌输环境保护的理念,制定奖惩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从而提高员工整体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环境文化。

参考文献:

[1]曲以斌.浅谈中国环境文化.黑龙江环境通报,2000.4

[2]张国玲.环境文化视野下的发展.管理与财富,2000.12

[3]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管理世界,2004.1

[4]陈莉,庄关然.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西部纸业论坛,2006.1

作者简介:

冯守宇,男,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从事旅游文化、会展管理研究。

上一篇:浅议财务会计对象 下一篇:浅谈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