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反腐皇帝

时间:2022-08-25 06:28:39

中国古代的反腐皇帝

中国古代社会针对官员的腐败问题,历朝历代都曾采取不少措施和手段。作为封建社会反腐的最终决策者,各个朝代皇帝对于贪腐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汉武帝:设立“刺史”职位

在汉代,主抓监察工作的御史大夫备受重视,甚至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级别,位列“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但是,汉代皇帝们却发现,御史大夫的高位,并没有给国家的监察工作带来多少益处。甚至这种高位使得这些监察官员们高居庙堂之上,不能很好地深入基层了解地方实情。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刘彻借鉴了他爷爷汉文帝刘恒的工作方法,时不时地临时调派身边的亲信到基层核查走访,并将此行为称为“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刘彻在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正式宣布设立“刺史”这一职位。“刺史”制度也成为中国古代反贪史上,第一次因为专门反腐而设立的制度。当时,刘彻将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区,每个区叫部。每部派出一名官员,中央的主管官员叫司隶校尉,派到地方的叫刺史。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任的,并不是临时的,甚至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常设办公地点。

此外,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也曾专门下诏书建立“言事变”制度,明令保障吏民的言论自由权,当然,攻击皇帝的言论除外。“言事变”制度,鼓励基层的官员、民间人士乃至平头百姓越级上书、诣阙言事,在向政府表达不满或提出建议的同时,踊跃检举揭发作奸犯科的不良官员。

隋文帝:密查百官

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出现了难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隋文帝积极强化对官员的监督,《隋书》中有记载,称他曾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贷。

隋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过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的记录,导致了河北官场“整体沦陷”的局面。

隋文帝曾命令人,悄悄把金银财宝以及丝绸和南方出产的缎子,送给一些大臣和官员,以此来衡量一个大臣和官员是不是有贪贿行为。假若某个大臣接受了金银财宝等钱物,隋文帝不但以贪贿罪处理,甚至还在朝堂之上,当着其他大臣的面将其处死。

隋文帝用这种“钓鱼执法”反腐,搞得满朝文武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在开皇十三年,隋文帝曾暗中派人向一些他认为可能有贪腐行为的官员行贿,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官员,都中了隋文帝的“计”而被砍头。

这种“钓鱼执法”的手段简单而直接,却成绩赫然,受贿官员面对的风险如此之高,铤而走险者自然望而却步。于是,隋初的贪腐之风遭到有效遏制。

雍正帝:连家人也不放过

雍正帝接手清朝帝国之时,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国库储银仅800万两,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雍正帝认为,造成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吏治腐败。所以,他下决心整顿吏治。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帝连续下了13道谕旨,颁布到所有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加治罪。

随后,雍正帝派出直属自己指挥的钦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各地查账。还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人员随钦差到各省一起查账,查出的贪官污吏,就地免职。然后,从钦差团队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由此,雍正帝也开创了监察者接任罢免者之职的先例。

官员贪腐罪行一经核实,雍正帝就会把其家底抄个干净,连同其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

在反贪腐中,雍正帝连自己的家人也不放过。雍正的十二弟允被查处后,还不起钱,祈求雍正宽赦。雍正不允,逼得允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不仅是自己亲弟弟,雍正就连死人也不放过。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致亏空案被参而畏罪自杀。他们死后,包括其父母、亲戚在内,都要为贪污份子买单,还不起就抄家。

雍正曾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他用独有的反腐制度去根治腐败,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渐改变。仅仅5年,大清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至5000万两。

后人曾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是对雍正治国反腐的历史评价。

上一篇:直肠癌初期为何易被误诊为痔疮 下一篇:正定的古寺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