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初探

时间:2022-08-25 05:59:18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初探

摘 要 婚恋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幸福,婚恋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盲区,婚恋指导课程的设置是对大学生进行常态化婚恋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大学生 婚恋指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婚恋观的界定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个体对男女两性姻缘关系的态度和观点,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婚姻观),人们对的态度(性观念)等方面的内容。①婚恋观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2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婚恋观的负面影响

目前,大众文化已全方位地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并在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大众文化不仅影响着既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格局,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也都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青少年作为大众传媒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是大众文化参与的主体,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也最为深刻,大众文化成为青少年社会化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②大众文化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客观存在。研究这些具体影响,并据此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探究解决方案,已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新课题,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主要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享乐主义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难以逃避其商品的本质,大众文化向大学生宣扬物质至上的理念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大众文化诱使他们放弃责任、人生理想,丧失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并逐步走向平淡和庸俗。在婚恋生活方面,有些大学生的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被享乐至上和消费人生的狂澜所湮灭,他们以先锋自居,随意放纵自己的,岂不知这一类精神与肉体分离的行为,恰恰是一些青年走向虚无、颓废乃至毁灭的开端。③

2.2 道德虚无主义

因为道德教化并不是大众文化的终极目标,所以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经常只是作为大众文化的装饰,处于某种尴尬的境地。相反,在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暴力、色情、行帮习气的过分渲染却大量存在,不利于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完善和价值观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受大众文化影响,在“性自由”、“性开放”的鼓噪和支配下,放松学习,追求感官享受,宽容、参与,甚至以谋取物质享受,堕落甘做“二奶”、“小三”。

2.3 非理性主义

大学生群体虽然生理上已是成人,但身份仍然是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在婚恋生活中饱受困惑。不少学生误把友谊当爱情,进入到错位的感情关系中,也有的学生在“不谈恋爱,大学生活就不完整”的论调中,毫无理性地“为谈恋爱而谈恋爱”,既委屈自己也委屈对方。还有许多大学生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恋爱与失恋,导致他杀与自杀等事件,以及“裸婚”与“毕婚”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婚恋上的非理性现状。

2.4 功利主义

大众文化对商品物质的鼓吹,诱导学生一切向“钱”看齐,从自身利益出发看待爱情与婚姻。如果将爱情与婚姻建立在物质、名利等基础上,婚姻的爱情本质就完全物化变质了,其存在更像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大学生追求爱情的同时追求金钱,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以金钱作为婚姻的砝码,难免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这种婚姻缺少感情作为基础,当某一方失去当初的价值时,就会影响到婚恋的稳定性。

3 开设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的必要性

继2005年教育部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高校“禁婚令”后,大学生的婚恋完全步入了自由、合法的阶段,高校学生应当如何对待爱情、婚姻,已是全社会都必须直面的课题。文化的禁忌、传统的惯性、父母的忽视等原因造成我们今天婚恋教育的空白,让许多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充满了困惑与不安。雨果说:“人出生两次吗?是的。头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毫无疑问,要更好地“第二次出生”,婚恋教育是一门人生必修课。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孙小琪表示,当前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轻人对婚姻的懵懂,“闪婚闪离”现象在不断出现。“既然如此,为何不能提早让大学生了解爱情的责任和权利,使他们以正确的心态进行两往呢?”而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有关于心理辅导教育,大学期间求学婚姻家庭指导课程的学生更是普遍。

4 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设计策略

4.1 课程视角转化

一方面,把婚恋教育视为问题教育乃是不尊重学生,缺乏民主意识的家长式思维的体现,婚恋教育是为学生幸福而设,是对现实的深切体悟,以及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另一方面婚恋教育只是针对学生情感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可以以此为辐射指导学生如何爱,这种爱不光包括男女之间的爱,还要培养学生同身边的同伴、父母及师长之间的交往能力,这是一个学习负责、关心、尊重、互助,以及倾听、表达、沟通的过程。再次,在高校设置婚恋课要避免零敲碎打,而应当有体系性地把它放到大学生生涯发展辅导当中,作为必修课程。

4.2 重视主体参与

学校里婚恋教育不能将大学生们置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也不能从教育者判断、认知出发,以说教为主,而对大学生婚恋中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缺少关注。与此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婚恋能力的培养,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以及婚恋教育中的受教育主体——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加强分享与助人自助。美国大学校园内目前正流行一种新型的社交课程,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学到许多与人交往的常识和技巧,并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恋爱和婚姻等“人生课题”。这类课程有一个独特的名字——“101关系学”。这些社交课程开设的专题都非常有针对性,例如“恋爱却不迷失自我”、“怎样好说好散”等等。这些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教师不仅通过有趣的提问、情侣共同参与课程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上一篇:论高校阅读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下一篇: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