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吃粗粮越多越好吗?

时间:2022-08-25 09:17:02

糖尿病患者吃粗粮越多越好吗?

我今年56岁,最近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听说糖尿病患者吃粗粮有益。请问吃粗粮是否越多越好?

安徽 杨中怀

杨中怀读者:

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即所谓的“细粮”,是通过精加工后去掉粮食外面的皮和胚芽。细粮虽然外观亮白、口感好,但会丢失大量的纤维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粗粮之所以粗,是因为未去掉外壳或去得不干净。

由于粗粮中的纤维素含量高,糖尿病患者吃粗粮有以下益处:① 可延缓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使人有饱腹感,在无形中减少食物的摄取量。② 食入后不需胰岛素参与代谢,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不会上升过快。③ 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④ 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⑤ 与某些致癌物质结合减少其吸收,防止癌症的发生。

但粗粮摄取过多,也不利健康:① 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出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② 在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同时,也阻碍了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吸收。③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顾及体重、血脂和血糖而有意减少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易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④ 每天粗茶淡饭,易丧失对饮食的乐趣,难以坚持。

因此,糖尿病患者吃粗粮并非越多越好。最好粗细搭配、混合食用,既能发挥粗粮的功效,又可避免粗粮进食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饮食科学上有个黄金比例,即粗细粮搭配以6:4为宜。主张几种粗粮混合使用,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如吃杂粮粥、混合面馒头等,或一半粗粮一半细粮,吃粗粮时要多喝水,让纤维素吸水膨胀、肠道,促进消化与排泄。

炎症等于感染吗?

我70岁,最近觉双腿麻木,邻居说是末梢神经炎。可我服了许多抗生素无效。我想既然炎症就是感染,那我服用抗感染的药为何无效?

四川 彭慧敏

彭慧敏读者:

人们往往认为炎症就是感染,于是盲目服用抗生素。其实,感染只是炎症的一种,常因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其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例如扁桃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等,均为细菌感染所致。治疗这类疾病必须应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如感冒、带状疱疹等,应进行抗病毒治疗。真菌感染要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除感染外,炎症还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如由损伤引起的食管炎、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电光性眼炎,其特点是病情急、疼痛明显;因血管栓塞所致的组织缺血坏死,如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需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及用激素治疗。

此外,还有由花粉、药物、化妆品等引起的变态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应脱离过敏源,进行抗过敏治疗;表现为组织增生或萎缩,如骨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肥大性鼻炎等;因营养不良、外伤等导致的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炎等,需用营养神经药治疗。

由此可见,炎症不等于感染,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引起炎症的病因不同,治疗也不尽相同,切莫将炎症当作感染。你现在的病情状况,应到皮肤科就诊,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眼睛也能反映高血脂吗?

我是位退休女工,体形较胖。最近邻居见我眼皮上长个小疙瘩,说是血脂高的标志。到医院化验果真如此。请问眼睛也能反映高血脂吗?

广东 杨淑兰

杨淑兰读者:

你的这位邻居言之有理。如果老年人眼睛出现睑黄色瘤和角膜老年环,则是高血脂信号。

睑黄色瘤是一种淡黄色小皮疹,开始在上眼睑内侧出现,初起为芝麻大小,发展缓慢,稍隆起,与正常皮肤截然分开,但其边缘不规则,犹如小片黄油贴在皮肤表面,皮诊发展到最大时可占据全部或大部分上眼睑。

睑黄色瘤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妇女,其原因与遗传因素和进食过多脂肪食物有关。体内血脂代谢紊乱,在眼睑上出现大量胆固醇沉积。沉积的胆固醇被细胞吞噬后形成黄色片状物。

眼睛中央的角膜(俗称黑眼珠)周边部位若出现灰暗色的圈环,即老年环。无自觉症状,也不影响视力。开始在角膜上下缘出现弓形灰色浑浊,上下弓逐渐在内外侧会合,构成环形。

角膜无血管,营养物质全靠角膜边缘巩膜丰富的血管供应,故角膜是血循环中异常物质容易沉积的部位。角膜老年环是过多的血脂在角膜缘逐渐沉积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胆固醇、磷脂和甘油三酯,它的出现说明体内血脂高。

高血脂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老年人如发现眼睛上有睑黄色瘤或老年环,应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平时饮食宜清淡,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少吃动物脂肪和内脏,戒除烟酒;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以消耗过多的脂肪,提高血脂代谢的活力,促使血脂降低;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

胃手术后为何要关注排气、排便情况?

我退休不久的一天,因胃出血住院做胃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医生查房时,问我排气、排便了没有?请问医生为何关注这个问题呢?

西安 赵 固

赵固读者:

胃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但胃肠必须借助蠕动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通过蠕动,可让食物充分搅拌,有利于食糜与肠黏膜的广泛接触,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然而,开腹手术的刺激破坏了这些规律,胃肠呈麻痹状态,停止了蠕动。

胃、肠、胆囊等腹部手术后,看胃肠是否恢复正常蠕动,胃肠内的食物能否正常运输和吸收,直接指标就是排气和排便。所以,医生每天都要询问病人术后排气、排便情况,排气多少,排得是否通畅;大便了没有,排多少大便,是什么样的粪便等,以正确判断术后病人的胃肠功能和手术效果。

排气、排便还是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进食的标准。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从抑制到完全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一般在术后12~24小时内肠蠕动完全消失,24小时后部分肠管恢复蠕动,72小时完全恢复蠕动。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更慢。只有胃肠恢复了正常蠕动,病人才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因此,医生关注术后病人排气、排便情况是有科学道理的,是对病人健康认真负责的表现。并非小题大做、无关紧要,而是很有必要,病人应积极配合,如实反映。若术后4天以上不排气、不排便,就要分析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育民

上一篇:冬虫夏草: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都是爹妈亲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