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记忆表征与口译教学

时间:2022-08-24 09:42:53

双语记忆表征与口译教学

关键词: 双语记忆表征;口译教学;并列双语译员;合成双语译员;记忆表征模型

摘 要: 面对广大的合成双语学员,中国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的契合,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框架。从定义上追溯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的语言学起源,运用心理学“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如概念中介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对两者的记忆表征进行探讨,文章得出:口译教学应依据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促成他们向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转化。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3)01012706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ing Teaching

CHEN Xuem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 interpreting teaching; coordinate bilingual interpreter; compound bilingual interpreter; memory representation models

Abstract: One of the critical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interpreting teaching is how to effectively combine language enhancement and skills training, for most of the trainees are compound bilinguals. The study of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 offer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olution. Clarify the definition of coordinate interpreter and compound interpreter by tracing its linguistic origins,then explore their memory representations by employing the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 models" (such as Concept Mediation Model and The 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 and finally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interpreting programs should design language enhancement and skills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mory representations of different bilingual types, helping them acquire ideal interpreting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

中国早期的口译教学侧重双语的语言转换,当前的口译教学多以技能培训为主、以语言内和语言外的专题知识作为强化和补充,这符合口译技能培训的内在要求。但是如何结合口译学员的语言背景和翻译加工特点来设计相应的语言提高和技能培训仍是中国口译教师面临的难题。从双语的记忆表征为切入点,鲍刚提出了“并列性双语译员”和“合成性双语译员”的概念。 [1-2]此分类摈弃了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课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的ESIT 模式[3],指向中国口译培训面临的独特问题:面对广大合成双语者,如何有效结合语言进修来培养其“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又称“得意忘言”)(deverbalization)的释意能力。然而口译界对双语记忆表征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展开,存在概念不清、实证不足的问题。鲍刚认为“并列性双语译员”有着两个信息处理系统和语义记忆库,而“合成性双语译员”拥有共同的意义表征体系。[2]63-65这一表述可追溯到Weinreich 关于双语者的分类和记忆表征的描述[4]9-11,却有悖现代心理学、神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刘育红、黄莉虽然对鲍刚关于双语类型的定义及分类方法提出质疑,可惜未对双语类型的记忆表征进行深入研究。[5]本文在概念上正本清源,追溯“并列双语者”和“合成双语者”的语言学起源,并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不同类型口译学员的双语记忆表征特点,以实现口译教学的因材施教。

一、口译的双语记忆表征研究溯源和概念廓清

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的分类及记忆表征研究起源于语言学对双语者类型的研究。Weinreich

最早在语言学领域提出了并列双语者(coordinate bilinguals)、合成双语者(compound bilinguals)和从属双语者(subordinate bilinguals)的划分。三者的差别在于:并列双语者有分别独立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 合成双语者有独立的L1和L2词汇表征,但共享一个概念表征;从属双语者共享一个概念表征,但L2词汇需通过L1的词汇表征的对应翻译才能进入概念表征。[4]9-11Weinreich对双语者的分类及其记忆表征的描述在语言习得、心理学、神经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中引发了争议和一系列实证研究。

在Weinreich 对双语表征分类的基础上,Ervin 和 Osgood将双语者分成“并列双语者”和“合成双语者”两大类。前者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直接习得双语,且获得的两种语言的意义表征是相互独立的;

而后者在习得母语的同一情境中学习L2,所获得的两种语言的意义表征是混合的,两种语言的翻译对等词有共同的表征[6]。Ervin和Osgood对并列双语者和合成双语者的分类在二语习得和双语的类型研究中被沿袭下来,但其定义依据语言习得和记忆表征的双重标准,且对双语记忆表征的描述缺乏验证而有失科学性。后来这两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语言背景经验,而没有认知或记忆表征的含义。

在语言学关于双语类型的研究基础上,鲍刚 引入“并列性双语译员”和“合成性双语译员”概念。[1-2]“并列性双语者”指“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家庭-学校、家庭-工作单位、某一国家-另一国家等)学会两种语言的人”;“合成性双语者”指“在相同的语言学习/应用环境中几乎同时学会两种语言的人”。[2] 61鲍刚的这一定义已经避免了Ervin和Osgood的双重依据,而将划分双语者类型的依据锁定为双语习得的背景和情境。对于两者的记忆表征,鲍刚指出:“并列性双语译员的双语加工、贮存系统在信息编码、语法分析上基本上是分开,同时在意义表征及贮存上也是分开的。他们有着两个信息处理系统和语义记忆库,并且启用独立的系统对语言进行信息加工。”而“合成双语译员从两个语言渠道学习双语的时候起,便同时有了两个单独的语义或其他语言信息、语言外信息等编码系统,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拥有共同的意义表征体系,不过其中先入为主的语言意义表征体系往往对另一语言的意义表征体系起着主导性的支配作用。”[2]63-64。但是,双语者是共享一个意义/概念表征还是分别表征却有待商榷。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诸多实验研究支持:无论双语者是何种类型,概念表征都共享。[7]531

功能神经成像研究(functional neoroimaging)运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和磁共振(fMRI)技术揭示了概念表征之谜。 研究显示, 对于较晚习得L2的双语者(通常10岁以后多为合成双语者),他们的L1和L2在控制语法的“布洛卡区”(Broca's area)分别表征,而早期习得双语者(多为并列双语者)激活大致同一区域,而无论习得年龄或双语水平,双语者都激活控制语义的“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8]。这表明无论并列双语者还是合成双语者,共享同一个意义表征系统,而在L1、L2的词汇表征、贮存及语法加工上会有所不同。

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双语者都共有一个超语言的概念表征系统(conceptual store)和两个独立的词汇表征系统(L1 Lexicon 和L2 Lexicon)[9]。心理语言学的双语记忆表征模型进一步通过描述双语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的加工路径和连接强弱来揭示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差别,这对于双语者因语言习得背景和双语水平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翻译加工路径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跨学科的视角审视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它为口译教学的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架起了一座衔接的桥梁。

二、心理学双语表征模型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 心理语言学的双语记忆表征模型

心理学家用单词启动、图片命名和双语翻译等实验对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进行探究,建立了双语记忆表征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单词关联模型(Word Association Model)[10]84-99、概念中介模型(Concept Mediation Model)[11]23-38和修正层级模型(The 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简称RHM[12]149-174。

图1 单词关联模型[10]88

单词联想模型通常解释L2初学者和L2不熟练双语者的记忆表征。 [13-14]根据单词关联模型,L1可以直接进入概念表征,即L1直接语义通达;而L2必须先通过对应的L1词汇表征才能进入概念表征,即L2间接语义通达。也就是说,双语者在L2词汇加工时,通常是把该词汇翻译成对应的L1词汇表征,才能理解其意义。

图2 概念中介模型[11]25

为了验证单词关联模型,Potter等人[11]23对一组熟练的英汉双语者和一组非熟练英法双语者进行了L2图片命名实验和L1L2词汇翻译实验。Potter等人提出了不同的实验结果:两组双语者的记忆表征都是以概念为中介的,L2词汇表征无需通过L1词汇表征而直接进入概念表征。但是Potter等人的实验结果也备受争议,后来更多的心理学实验支持熟练双语者以概念中介模型为主,但并不排除较强的双语词汇连接,即词汇通达。[12]

在单词关联模型和概念中介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又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初学双语者的双语记忆模型更多地依赖L1,当双语者L2趋于熟练,便会转向概念中介。而且有研究证明,在各水平的双语者中,L2L1翻译比L1L2速度快。[7]546在此基础上,Kroll 和Steward提出了修正层级模型RHM。[12]149RHM是目前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中最有权威的双语认知模型,又称“非对称模型”(asymmetric model)。所谓的非对称性,是指L1的语义通达强于L2的语义通达;L2L1词汇通达强于L1L2词汇通达(如图3所示,实线为强连接,虚线为弱连接)。这主要是由双语者早期的“对应式翻译”习得

图3 修正层级模型[12]158

背景造成的,即通过把L2词汇翻译成对应的L1词汇来理解其意义。这种非对称性也体现在因翻译加工方向的不同而导致加工路径的差异:即在L2L1翻译中,以单词关联模型为主;而在L1L2的翻译任务中,以概念中介模型为主。但是这种非对称性会随着双语熟练度的增强而减弱,而且双语熟练度越高,L1L2与L2L1的翻译路径越趋于相同。[12]167

(二)并列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探究与口译教学

概念中介模型为并列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提供了雏形。由于并列双语译员自幼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直接习得双语,双语词汇表征系统相对独立,都与概念表征建立强势连接,L1L2或 L2L1的翻译都以“概念中介”为主。因此,和合成双语译员相比较,并列双语译员有着天然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的释意能力。鉴于欧洲丰富的双(多)语人才,这就是为什么巴黎释意派在上世纪60年代便提出: 口译课堂只教授口译技术,不教语言。[15]那么,和普通的并列双语者相比较,并列双语译员的双语词汇连接强弱有没有变化呢?应该指出,双语者的记忆表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双语水平和加工路径的熟练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于没有接受专业口译训练的并列双语者,并列双语译员的词汇通达并非毫无连接,而是随着不断强化的专业词汇对应或翻译训练,双语词汇表征的连接逐步建立和增强(见图4)。

图4 并列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

在双语表征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译员认知结构和双语加工路径。并列双语者作为口译学员的优劣势如下:首先,有良好的双语基础和文化意识;其次,以概念为中介,较少受到源语语言形式负迁移影响,避免词汇层面的死译、硬译,从而更能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实现释意翻译;双语词汇通达较弱,所以译者对术语、专有名词及固定表达的转换相对较慢。

综合并列双语译员的优劣势,不难看出并列双语学员因其双语优势而受口译培训机构青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接受特殊的语言培训。在应用文充斥的今天,“专有名词的字词对应永远是必要的”。[16]须指出的是,建立L1与L2的词汇表征连接,并不是要鼓励单纯的语码转换,而是在释意翻译的基础上,针对特选词、列举词和科技专用词,加强L1与L2词汇表征层面的对应连接,减少译员的认知处理负荷,实现快速、准确的口译效果。

(三)合成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探究与口译教学

合成双语者的记忆表征也是随着双语习得背景、学习策略的变化以及双语熟练度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发展。“单词关联模型”可用于解释在以“翻译法”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下习得二语的非熟练双语者或初学者的记忆表征。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和L2熟练程度的增强,初学双语者的L2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逐步建立联系,表现出修正层级模型(RHM)特征。

中国广大外语院校的学生主体是合成双语者,其差别体现在L2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连接的强弱不同,即体现在“用外语思维”的能力的差别,或是否能脱离词汇层面的对应而实现得意忘言。对于在课堂外语教学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合成双语译员,其双语记忆表征及变化可以用RHM来表示。依据RHM,合成双语译员的L1与L2在同一文化和语言背景中习得,在多数情况下,L2词汇部分通过L1词汇部分作为中介而习得,L2词汇L1词汇显示为强连接,而 L1词汇L2词汇显示为弱连接;所以看似“先入为主的语言意义表征体系往往对另一语言的意义表征体系起着主导性的支配作用”。[2] 63但是,这种非对称性随着L2熟练度增强而减弱,而且双语熟练度越高,L1L2与L2L1的翻译路径越趋于相同,即趋于以概念中介的加工模式为主。

图5 合成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同RHM)

对于还未成为职业译员的合成双语学员来说,其加工路径和翻译特点如下:首先,由于缺乏良好的双语文化环境,双语文化意识淡薄;其次,在L2L1口译中,由于L2与L1词汇表征连接较强,即大量L2词汇表征直接进入L1词汇表征,加工速度较快;但是,受记忆表征的局限,合成双语译员更倾向于词汇对等翻译,难以“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因而难以在篇章基础上实现释意翻译;最后,在L1L2口译中,其翻译路径以概念中介为主,故在理解上能得其意,但L2再编码环节相对较弱,卡壳时也会寻求词汇表征形式上的对应,从而流于形式翻译。

基于对合成双语译员的优劣势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合成双语学员的双语加工路径的选择受制于其双语记忆表征。口译技能培训的重要目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释意意识培养,并不能对立于语言进修,而是要通过适当的语言进修来不断完善双语记忆表征结构,最终实现篇章基础上的释意翻译。具体来说,对于L2初学者和广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他们创造良好双语背景,包括改善L2语言习得环境,避免以翻译为中介的语言教学;帮助学员改善学习方法和策略,鼓励他们在语境中学单词,避免字典式的一一对应;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L2与概念表征的双向连接,培养L2独立思维能力。对于国内口译教学的主体-广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本科生和口译专业硕士,侧重点则在:培养学员得意忘言的释意意识,克服原语语言形式非负迁移影响;加强L2语言进修,培养L2独立思维能力,以加强L2词汇表征系统与概念表征的连接;进行双语的语言、文化、情境对比分析,让学员观察在不同语言、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述方法,培养双语语言和文化差别意识。依此,新的知识图式“随着语言使用范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结果是其认知语境中的假设不断地激活、构建和变换”;[17]强化必要的词汇连接,建立或巩固L1与L2中专有名词、术语、文化词汇等固定表达的对应连接。

概言之,合成双语者的加工路径的选择受双语记忆表征的制约,释意派所提倡的“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式的释意翻译并不是单靠合成双语学员的主观努力或技能意识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语言进修和改善二语学习的方法、不断强化L2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的直接通达以优化双语记忆表征。

三、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

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因其不同的记忆表征结构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加工路径和思维特点,口译培训机构可依据并列双语学员和合成双语学员的优劣势设计相应的语言和技能培训以不断优化其记忆表征结构。那么合成双语译员是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并列双语译员呢?鲍刚曾指出“至少一部分合成性双语者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并列性双语者,尤其是该双语者年龄较轻,并处于良好的语言条件之下时”。[2] 65如果以语言习得的背景来界定双语者类型,双语者习得语言的背景已是既成事实,合成双语者并不能真的转变成并列双语者,只能说合成双语学员经过有针对性的语言进修和释意意识培训,其记忆表征有向类似的并列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转化的可能。但是,并列双语译员的记忆表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更准确地说,并列双语学和合成双语学员经过特殊的语言和翻译技能训练都会朝着一个共同的记忆表征转化,即译员的理想双语记忆表征(图6)。

图6 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

理想的职业译员应能依语言情境和认知负荷状况娴熟激活双语的直接语义通达或双语词汇表征之间的词汇通达。具体来说,在篇章基础上激活以概念为中介的加工路径,即以“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加工路径为主,而在特殊的专有名词、术语、数字或惯用的词汇对应表达层面,激活词汇通达。正如许多口译实证研究所证实的那样,以概念为中介的释意翻译和代码转译式的形式翻译为口译过程中的两种加工路径。[18-19]受双语记忆表征的制约,形式翻译是一种必然的加工路径,而在多任务操作的口译活动中,形式翻译往往是减轻认知负荷的有效手段。要想构建理想的双语表征,并列双语译员可通过加强L1和L2词汇表征系统的连接,实现专有名词、科技词汇和特定对应表达之间的快速转化;而合成双语译员可以通过提高双语水平、培养双语独立思维能力、加强双语文化意识以及得意忘言的释意意识等手段促成其概念表征和双语词汇表征之间的强势连接。并列双语译员在语言结构上更占优势,但是中国本土出色的合成双语译员也证明了合成双语译员完全有向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转化的可能。

四、结语

双语记忆表征为口译的技能培训和语言进修的契合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口译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释意意识培养并不能独立于语言进修,而是受制于学员的双语记忆表征结构。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都拥有共同的、超语言的概念表征和两个独立的词汇表征系统,其差异体现在表征系统之间加工路径和连接强弱不同。双语学习是动态发展过程,双语的记忆表征也随着双语熟练度的提高和学习环境、学习策略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口译培训可依据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提高和技能培训,从而促成他们向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转化。当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本科和口译专业硕士的记忆表征的具体差异及其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 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 赛莱丝科维奇.达尼卡,玛丽安.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 王家荣,译.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4] Weinreich, U. 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s and Problems[M]. New York: Publications of 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 1953:9-11.

[5] 刘育红,黄莉. 译员:并列双语者抑或合成双语者?[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 (2): 70-74.

[6] Ervin,S.M.,Osgood, C. 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Bilingualis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4,(58): 139-145.

[7] Kroll, J. F. ,De Groot, A. M. B.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es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 Kim, K. H. S.,etc.Distinct cortical areas associated with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J]. Nature, 1997, (388): 171-174.

[9] Altarriba, J. The Representation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n Bilingual Memory[C]∥ R. J. Harris.Cognitiv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s. London: Elsevier, 1992:157-173.

[10] Scarborough, D. L., etc.Independence of lexical access in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84, (23).

[11] Potter, M. C.,etc.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proficient Bilinguals[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

[12] Kroll, J. F. , Stewart, E.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4, (33).

[13] Chen, H-C. Lexical processing in a non-native language: effect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learning strategy [J].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0, (18): 279-288.

[14] Kroll, J. F. , Curley. J. Lexical memory in novice bilinguals: The role of concepts in retrieving second language words [C]∥ M. Grunenberg, P. Morris,R. Sykes . Practical aspects of memory:Vol. 2.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1988:389-395.

[15] 张吉良. 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C]∥王恩冕.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84.

[16] 勒代雷.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7.

[17] 熊学亮. 试论话语的阐释模型[J].上海大学学报,2012,(6): 94.

[18] Darò, V.Speaking speed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discussion of its neuro-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teaching [C]∥ M. L. Gran , C. Taylor . Aspects of Applied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Udine: Campanotto, 1990:83-92.

[19] Isham, W. P. Memory for sentence form afte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Evidence both for and against deverbalization [C]∥ S. Lambert, B. Moser Mercer . Bridging the Gap: Empirical Research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191-211.

上一篇:地方台办好社会新闻节目之我见 下一篇:土地资产置换与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