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环境评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24 08:30:55

PBL教学法在“环境评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从革新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实践,旨在增加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上的灵活性、积极性、创新性。通过设计命题,组建PBL小组,讨论、调研并报告结果,反思与总结等四个阶段实施教学实践。结果表明:PBL 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环境评价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PBL教学法;环境评价;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静(1979-),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16-02

传统的灌输式“三中心”教育体系(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在教学上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1]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包括识别问题、澄清问题、发掘问题、自我学习、新知识评价、思考与反馈等基本步骤。PBL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更加明确的学习主题和教学时间表,强调教师的指挥和协调作用,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2]基于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研究探索性地将 PBL 教学法应用于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评价”课程教学,使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PBL教学法的实施

1.PBL问题的设计

以课程中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水、土壤、噪声等)为命题大背景,兼顾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教师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后提出PBL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可设计性,能够使学生在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城市不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命题,要求学生了解大气监测指标、大气质量预测模型、大气环境评价程序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所设计的主要问题细化为若干子问题,每一个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以上面提及的命题为例,教师可提出相应的子问题,如:大气污染监测评价指标具体有哪些?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是怎样的?所采用的监测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时间怎样安排?需要哪些仪器和设备?实验小组如何分工?在具体问题的导引下,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联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PBL小组的建立

随机选取20名环境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PBL教学,分为4个小组,每组5人。每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分别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向教师提交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步骤。

3.讨论、调研并报告结果

课堂上,教师可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案例讲解,如所提及的大气环境污染命题,可结合193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的事件等案例并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能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理解影响大气污染的相关因素。[3]随后,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酝酿并形成切实可行的调查研究方案,针对各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可咨询指导教师。各小组根据所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向教师提交。

4.反思与总结

每个小组提交调查报告后,选派代表向教师和其他小组对调查报告进行陈述,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工具、方案设计、具体结论、存在的问题等。教师和其余小组分别对每个调查报告进行打分,最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集体讨论,具体分析每个调查报告的优点和不足,并做总结。

二、PBL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PBL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两部分来进行:一是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二是对所有参与PBL教学实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与讨论、研究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最终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评价。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参与PBL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开阔性、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2.问卷调查评价

对参与PBL教学的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85%~9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够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和提高,并且激发了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部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够促进思维的开阔性和创新性,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也有促进作用。

三、PBL教学法优势及不足

从评价结果来看,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动性、积极性都优于传统教学。通过课堂中的分组讨论可以发现,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的开阔性有明显提高;在调查方案的拟定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是被动获取知识,由点及面的发散性的思维实践得不到锻炼,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会到沟通、探索、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实践环节得到很好的验证。PBL各小组成员能够很好地体现团队精神,遇到实际问题群策群力,每个人能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出发去分析、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极个别同学在投入程度以及学习效果上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在大部分学生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在实行PBL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不适应的情况,他们对于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感到无所适从;[4]二是本次教学实践属于初次尝试,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以致没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诚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体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约束能力,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灌输型教学模式的影响,势必会使一些学习自律性差的学生在新教学法的实践中产生不适应,难免产生焦躁和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PBL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较之以往会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备课,学生在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和自学总结方面也会耗费较多时间,同时受授课时数的限制,PBL教学的长期性和全面性会大打折扣。第三,PBL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准,教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素养。[5]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环境评价”教学中的应用表明:该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和提高,而且增加了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维的开阔性和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关伟,花日茂,丁春.PBL教学法在环境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黄英,李贵林,雷菁,等.PBL教学模式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

[3]张永利.PBL教学法在《环境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20).

[4]陈娜娇,俞方,夏强.PBL教学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5]王宇婷,宋连卿,林钰.PBL教学模式在化学环境社会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上一篇:提高井下修井作业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 下一篇: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