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2 09:41:23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对已有的有关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经过分析和说明,全面总结前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几个今后研究此类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

作者简介:许文静(1985-),女,江苏淮安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京 21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SEW-Q-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08-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但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如何提高就业率、如何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上,对于高校毕业生正当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关注不够。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不断有此类事件的报道出现。大学毕业生初出社会,迫于就业压力,对自身就业权益保护的意识淡薄,有的学生即使有较强的权益保护意识,但受限于自身经济条件或时间,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这样更加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难度。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就业”,我国大学生就业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以国内研究为主。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对1999~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后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研究成果较少,即使是关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研究也仍然比较薄弱。虽然已有专门研究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硕士论文,但是就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见表1。

表1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研究期刊论文数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权益 就业权益保护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 就业权益保护意识

文章数 25345篇 226篇 40篇 11篇 3篇

一、对“就业权益”内涵的界定

对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研究首先应该明确“就业权益”的内涵,只有明确了“就业权益”的内涵才能更进一步地探讨就业权益的保护。蒋梅(2006)认为,大学毕业生享有的权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择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二是录用单位给予的权利。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表现在:获取信息权,包括信息公开、信息及时、信息全面;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包括如实推荐、公正推荐、择优推荐;选择权;公平待遇权;违约及求偿权;在择业期内将其档案、户口在校保留两年的权利;有权享受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与就业有关的其他权利。录用单位给予毕业生的主要权利表现在:履行协议,并接受毕业生的权利;按照《劳动法》规定,提供毕业生各种劳动保障的权利;追究用人单位违约责任的权利。[1]

章志图(2010)认为,就业权益的内容比较广泛,应包括平等就业权、职业选择权、择业知情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障权、拒绝收费权、技能培训权、人格尊严及隐私权、劳动争议救济权、特殊群体的特殊权利、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权利,如获取就业信息与接受就业指导的权利等。[2]杨晓芸(2009)认为,大学毕业生享有的就业权应包括平等就业权、就业信息的知情权、选择权、接受就业指导权、接受就业推荐权、签约权、违约求偿权、户口档案保存权、获得救济权、隐私保护。[3]

不同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权益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也有一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经过总结,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权益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劳动者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所享有的法律赋予的权利,如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等;二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所赋予大学毕业生的特殊权利,如接受就业指导的权利等。

二、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现状的调查

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对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刻不容缓,主要原因在于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日益增多。部分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张辉(2012)调查得出,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问题不容忽视;毕业生就业歧视特别是对女生的就业歧视现象值得特别关注;毕业生劳动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仍需提高。[4]王阳(2010)经调查得出,不同类型专业和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有超过半数的人遭受过不公平的就业待遇;绝大多数男女毕业生均遭受过不公平的就业待遇;各种类型、专业、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知道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竞争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绝大多数都知道在就业过程中自己应该享有平等竞争权;不同类型、专业、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就业权益遭受侵害时通过相关渠道保护自己的就业权益的情况不太理想;男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要强于女毕业生。[5]常宇通(2007)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遇到一些问题:平等就业权实现困难;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易受干扰;高校与就业主管部门对毕业生的侵权;自主选择就业权受到限制;财产权经常遭侵犯;签订就业协议时就业权益容易被侵;合同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受侵害后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违约和侵权行为。[6]

已有研究成果对就业权益保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但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仍然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未能以科学的数据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加工,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未能得到很好的分析与利用。

三、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研究者对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杨晓芸(2009)认为,各种就业制度不健全、政府责任缺失、就业市场不规范以及用人单位在择人机制方面都存在问题;我国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仍然存在漏洞,毕业生在权益受到侵犯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高校就业指导不力和就业指导中在法律维权知识方面的忽视;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7]陈倩(2009)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得出,导致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合同法》保护不足,存在适用群体不全面、解雇理由较抽象、解决争议的程序复杂等问题;《就业促进法》保护不足,存在就业歧视的界定不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合理等问题;配套机制存在不足,其中包括政策措施缺失、高校就业指导不力、社会保护方式滞后等。[8]王克岩(2010)认为,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规定不健全、导向性政策与配套性政策失衡。[9]解小平(2011)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损害的原因主要在于:质量监管不力、高校盲目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体制、问责及救济机制的缺失使毕业生就业权益损害较大;毕业生就业服务不到位,相应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10]

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大多归结为外部因素,包括法律和制度的缺失、大学生就业服务不配套、就业机制缺乏等,未能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内部寻找阻碍就业权益保护的原因。笔者认为,体制机制等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出现问题的外部原因,而大学生自身是这些问题出现的内部因素。在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进行研究时,对内部因素的分析不应有所缺失。

四、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对策

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权益频频受到侵犯的问题,对此,研究者纷纷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由于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大多是从外部寻找影响因素,导致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对策分析也大多从外部因素出发。杨晓芸(2009)认为,为了有效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应该从政策层面加快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毕业生自我保护能力。[11]常宇通(2007)认为,为了加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政府应该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完善保险保障体系、完善救济体系;应该加强立法,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并解决相关劳动法律条文互相打架的现象;进一步完善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教育,通过各种措施增加毕业生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储备以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维权意识。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维权意识。[12]王克岩(2010)认为,应该提高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创新就业实习体系,提高实践效果。[13]解小平(2011)提出,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来解决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以信息为基础,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基本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建立高等教育成本约束机制,降低高等教育收费。[14]

已有研究成果都提到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或者“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但是对如何提高?提高哪些能力?都未能给出明确的回答。

五、综述

通过阅读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有关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都发起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权益受到侵犯的事情不断增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才不断丰富起来。如前所述,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将目光锁定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犯的形式、为什么受到侵犯、如何保护就业权益等问题上,对于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较少触及。

从上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研究者都已经认识到,要想较好地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首先应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意识。但是关于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研究少之又少,题目中含有“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期刊文献仅3篇,相关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例如,董虓(2011)是从法律的角度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进行分析。[15]虽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但调查的角度不够宽泛,未能涉及如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缺失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不同类型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意识是否存在差异?王阳(2010)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的调查,[16]但是仅针对在就业市场中的毕业生。对于特定类型的大学毕业生,如高职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

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意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权益保护。对于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应该防患于未然,应该从在校生就开始加强对就业权益保护的教育。因此,对大学在校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的基础,更是对大学生就业权益进行保护的基础,应该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2]章志图.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0,(10).

[3][7][11]杨晓芸.我国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4]张辉,苏秀丽,韩春光.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2,(Z1).

[5][16]王阳.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调查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6).

[6][12]常宇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陈倩.论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保护[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9][13]王克岩.浅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保护[J].出国与就业,2010,(3).

[10][14]解小平,潘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15]董虓.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法律缺失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

上一篇: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探究 下一篇:以项目式语言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