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建议

时间:2022-08-24 04:05:22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建议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1980年至2012年的CPI指数变动规律的观察,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走势和通货膨胀的诱因,从众多因素中提取GDP、固定资产投资、外汇储备、定基比CPI(基期为1978年),作为CPI(上期为基期)的解释变量,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并逐步检验和修正,最后得出结论:1980~2012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需求过热、供给不足、外汇储备过多;并针对结论提出建议,人们更应该关注人均消费的商品数量,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机制,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

一、引言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一般认为由货币泛滥引起。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否及其大小是用某种价格指数的变化幅度来衡量的,国际上一般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幅度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期,然而,通货膨胀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特征。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为此,对近年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各经济因素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经济,而且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是相当必要的。

二、变量选取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为了反映影响通货膨胀主要的经济因素,有必要从诸多的因素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若干个。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以下变量:

y: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变量;x1:固定资产投资额,解释变量;x2:GDP,解释变量;x3:上一期实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解释变量;x4:外汇储备,解释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样本数据区间为1980~2012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一些变量数据经原始数据加工整理而成。

y的上期值取100;x3,1978年为100;x4:用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乘以(1+投资回报率),由于找不到投资回报率数据,用当年存款利率+3%的存贷差代替。

四、实证分析(因果关系模型)

(一)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对因变量和4个解释变量分别取对数,用OLS建立回归模型。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变量y分别对4个解释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10%显著水平下只有logx3不是log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自我实现功能,上期的价格对当期y应当有影响,但可能这种感性的预期表现在数据方面的精确度还不够,还是把x3作为解释变量。

(三)协整检验

为避免虚假回归,需要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单整性,以及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一阶单整。对回归模型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可以看出残差项序列平稳,因此各变量一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

(四)经济学检验

结合简单的生产要素模型,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需求log

x1增加,导致logy上升;供给logx2增加,导致logy下降;外汇占款logx4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logy上升;上期价格x3会使经济人产生对下期y的合理预期,x3越大y越大,两种力量综合作用后表现为后一种力量更大,所以log x3前面的符号为正。故log x1、log x4、log x3三个变量前面的符号应当为正,

log x2前面的符号应当为负,从回归系数看3个变量都通过了经济学检验。

(五)统计学检验

判断系数R2为69.96%,表明拟合优度欠佳;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

(六)计量经济学检验及修正

1.异方差性检验。采用怀特检验,由于解释变量较多,为防止自由度损失,去掉了交叉项。发现nR2的拒绝概率为

0.6431,所以不能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2.序列相关性检验。采用拉格朗日(LM)乘数检验,LM统计量为0.38%,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存在序列相关性,进行序列相关性修正。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由于在LM检验中滞后1期残差项影响不显著,所以只选取滞后2期残差项引入模型进行回归。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系数显著,对该模型的残差项进行LM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3.多重共线性检验。

可以看出,x2、x1、x3的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90%,表明存在多重共线性。3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法修正。由于x2和x1的对数相关性最强,去掉log x1重新估计,但对比含有log x1的回归模型,发现判断系数、F统计量增加许多,各解释变量t检验值增加许多,更重要的是增加logx1解释变量之后SC值和AIC值显著变小,说明增加的解释变量提高了模型解释力。

4.参数稳定性检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经济的变化往往导致计量模型的参数变化。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体制和经济改革全面铺开;从y(上年=100)数据看出我国从2003年开始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因此有理由认为1994年和2003年是两个明显的节点。分别以1994年和2003年为分割点做邹氏分割点检验都不能拒绝参数是稳定的,所以认为在1980~2012年各解释变量的参数没有发生变化。最终的因果关系模型为:

CPIt=exp(6.86+0.51lnIt-0.8lnGDPt+0.19lnPt+0.02lnFt-0.58ut-2)。

五、结论及建议

1.从模型看出,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为需求、供

给。通货膨胀受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即使是单一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联动,任何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准确的。CPI作为最终表象反映货币现象的物价水平变动,有时候不应受到过分关注,人们而更应该关注人均消费的商品数量。

2.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机制。国家应加强外资流入和外汇占款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深层次专题研究,建立外汇与人民币资金配套运行机制,加强对外资流入规模和配套人民币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建立适度外汇储备规模。

3.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鉴于CPI指数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关系及预期在通胀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使人们确立未来物价将保持稳定的看法在防治通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可能所处的环境充满信心;同时,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以及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调节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使其价格保持平稳中略微提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价格突然暴涨现象的发生,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参 考 文 献

[1]Jeffrey M.Wooldridge.计量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四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刘霖,杜玲,杨易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分析.管理学家.2011(7)

[3]孙玉妮.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5)

上一篇:浅谈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 下一篇:FDI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