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创新教学

时间:2022-08-23 10:32:10

科学课堂创新教学

【摘要】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学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Abstract】Theinnovationisoriginatestheunprecedentedthing,theinnovationisonekindfindstheproblempositivesearchthepsychologicaltrend.Intheteaching,theteacherfirstshouldarousestudent’sinnovativeideology,onlythenundertheintenseinnovativeideologyguidance,thestudentwillonlythenhavetheintenseinnovationmotive,willsetuptheinnovationgoal,willdisplaytheinnovationpotentialandtheintelligenceandabilityfully,thereleaseinnovationfervor.Butcherishesandraisesstudent’scuriosityisarousestheinnovativeideologythebeginning,theteachershouldalsoconstructtheinnovationenvironmentconsciously,supportstheinnovativeideology.

【Keywords】Sciencestudy;Trainsthestudent;Innovativeideology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因而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而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以游戏情景创设问题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科学探究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在教学中以游戏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在教《抵抗弯曲》一课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宣布要进行一个游戏——“纸桥”,为保障游戏公正性,同时告之学生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参赛单位;以木块为桥墩,桥墩间距固定(参考间距为15厘米);以一张纸做桥面;饼干为承载物,成功承载的饼干即为奖品。学生们神情兴奋,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老师一声令下,每个小组在简短商讨后迅速放置好桥墩、铺设桥面。所有小组都选择了铅画纸,而不是打印纸,大多数小组将纸张弯曲成拱型置于两个桥墩之间,而后将饼干小心翼翼地放在桥上,一包、两包、三包,甚至四包。(成功的小组欢呼雀跃后设想第二种方法,失败的小组重新尝试)老师静静地观察着各小组的情况,向获得成功的小组表示祝贺,鼓励暂时失败的小组不要气馁。数分钟后,老师击掌结束游戏,请成功“建桥”且方法最多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做法,而后请没有获得成功的小组寻找可能的失败原因。在这个游戏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的拱桥设计都获得了成功,于是肯定地说:“拱型桥面可以大大增加桥的载重力”。但我又以演示法设立了一个新的情景:架两个桥墩距相等的拱桥,一个使用所有小组都选用的铅画纸,另一个使用大家都没有选用的打印纸。(学生们全神贯注于演示实验,有学生小声推测实验结果)正如学生所料,铅画纸桥轻而易举地承载一包饼干,而打印纸桥却中看不中用地败下阵来。学生纷纷解释原因,“打印纸比铅画纸薄”、“两种纸的质地不同”等,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观察和思考,你们的大脑是否产生了问题呢?”(略停顿,学生没有回答,继续启发)“影响桥载重力的因素有许多,比如桥墩的间距或数量、桥的形状等,但除此以外,桥面本身是否也存在一些因素影响了纸桥的承载能力呢?”(学生们点头表示认同,说明脑中已产生想法,但需经过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否将你脑中的想法整理成一个问题呢?”一学生答到“纸张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纸桥的载重能力”。以游戏情景为基础提炼问题情景,在分析问题情景的过程中问题被发掘——纸张的哪些因素影响纸桥的承载能力。通过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2在质疑中激励学生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小灯泡亮起来了》一课时,有一个小组怎么试验小灯泡也亮不起来,后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便问我:“老师,我们发现这个灯座下面的铁片有问题,别的灯座下面的铁片都是实心的,这个却是空心的,灯泡下边的连接点接不到铁片上,灯泡亮不了。”“你们有没有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我们先用小铁片堵住缺口,电流就可以通过去了,可是灯泡却没亮。后来我们把上面的铁片拉长,这样灯泡下边的连接点就直接接在铁片上,结果灯泡还是不亮。最后我们想会不会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我们用电路检测器对灯泡、电线、电池盒、电池、连接点都进行了检查,发现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灯座,灯泡立刻就会亮起来,我们觉得还是这个灯座有点怪怪的。”……由此可见,“断路”造成灯泡不亮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讲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短路”学生即不易发现,更难以理解。于是,我准备抓住这个难得的实例,抛弃教学设计的预案,请同学们帮他们想办法解决灯泡不亮的问题。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电池没电了吧!”“电线是不是断了?”“电池盒两端可能没与电池接好”“灯泡烧了吧?”……就连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把学生的各种猜测记录在黑板上,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找出导致灯泡不亮的真正原因呢?孩子们在小组内经过各种实验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排除……通过《小灯泡亮起来了》的探索,甚至有学生发现这个灯座带来的更有趣的现象:“它的外形与众不同,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接触它的两端时发现,别的灯座都没使电路检测器上的小灯泡亮起来,但它却让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亮起来了。”接下来,他们又对这个灯座为什么会让电流通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其他的灯座上下两个铁片的中间隔着塑料,没有接触在一起。而这个灯座下面的铁片太长了,和另一个铁片的下面接在一起,电流就从铁片上直接通过去,如果把两个铁片分开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这里!学生们已经发现“短路”的秘密所在,只是不能用准确的术语进行表达。

教学之初本以为这个谜底将由我来揭开,没想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最终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解决。他们弃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使我真正明白了“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远比高估更可怕”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3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

我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障碍,能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例如,在一节实验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哪杯水更热,让一名学生到讲台用手指来试一试几杯不同温度的水,通过做各种表情让下面学生猜测一下这几杯水是冷是热,看到同学们不同的表情下面学生做出了种种猜测,原来到台上来的学生故意做出了相反的表情,让大家猜错。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在科学探究中不能轻信别的结论,要亲自验证。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摸起来差不多的两杯水是不是无法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呢?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趁机说:“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将温度计放到水中测量,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量出不同的温度。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有施展的机会,在上实验课时,除了让学生做课本要求做的实验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我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使物体发声一环中,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我问学生:“怎样使电视机、录音机发声?”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插上电源打开开关。”我又问:“电视、录音机发声时,我们能看到它们在振动吗?”学生答:“不能,是喇叭在振动。”我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录音机和纸,请同学们设计方案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有的学生猜想把纸放在喇叭上,有的猜想把纸揉成团放在喇叭上,有的猜想把纸撕成碎片放在喇叭上。经过实验学生发现把纸撕成碎片放在喇叭上方法最好。再如观察发声的物体一环中我问:“我们有办法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让我们来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看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说是“振动。”我问:“你是猜出来的吧,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半水槽的水、音叉、)学生开始试验,有的学生把敲响的音叉靠近水槽,现象不明显,有的把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水珠溅出来,又从不同的侧面敲击,效果不一样。学生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水跳起来了!”我问:“水为什么能跳起来?”学生答:“音叉振动使水跳起来”。这样设置探究环境能使探究活动更进一步,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阶段。

4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天生就有受事物外部特征吸引而产生的好奇心,这种纯真的好奇心使得自己很希望是一个发现者,更愿意成为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在研究、探究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就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给予保护,孩子的奇思妙想我们更应该给予呵护,也许在孩子的奇思妙想当中就有可能得以实现,过了若干年之后也许在这些奇思妙想的孩子当中出现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孩子在经过启发之后,思维更加活跃,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奇想,而孩子的这些突发奇想像一束耀眼的火花,只在那一刹那,如果教师帮助孩子捕捉到它,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将有力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的茎时,我课外布置孩子选择小树的树枝来进行“筛管运输养料”的观察实验,于是孩子从选择实验对象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把树皮割断,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就膨大起来,大家都明白这个瘤子一样的东西里面是养分。班上一个调皮的孩子冒出一个想法:那个瘤子可以吃。结果引发了全班的大笑,也许多数老师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一种奇思妙想,正是孩子思维中难得的智慧火花,我有意识的鼓励他,呵护他。问他为什么可以吃,孩子们的回答很使我惊讶。“因为里面是养分,肯定可以吃!”结果全班都被他的这种奇思妙想所吸引,展开了思考和讨论。我们明明知道这不可能发生,但孩子们却认为以后发明出一种树,会结出一种可以吃的这种“瘤子”,而且味道很美。我说:“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发明,如果你们发明出来,要把第一个送给老师尝鲜。”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如果选取了一票否决的方法,将大大打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体验不到这种奇思妙想所带来的喜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要积极采取策略,或营造氛围,或评价鼓励,或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深入的培养创新思维。力求实现在发现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得新的发现,不断地在发现和探究中,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这显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无疑能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上一篇:环境侵权法学理论 下一篇:艺术学校人格教育